(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知觉现象学是现象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建筑设计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本文以知觉现象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选取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整理分析其所体现的知觉现象学理念。从建筑的材质、光影、空间尺度、听觉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以期为知觉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上的运用提供案例借鉴,从而使设计者更好地表达建筑所体现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知觉现象学;建筑设计;纪念馆
引言
知觉现象学起源西方,从古至今,无不体现在建筑设计之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本土建筑师对该思想认识不足,所以,对其理论在实践层面的运用研究亟需开展。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建筑知觉现象学的内涵,有必要通过实际案例,在实践层面对其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讨。
1研究背景
1.1知觉现象学
现象学是研究事物本质和表象显现的学科,关注的是人们最纯粹、不借助任何科学理论进行分析的意识体验,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最初由哲学家胡塞尔创立。随后发展出的两个理论分支在建筑领域的体现便是以诺伯格·舒尔茨为代表的建筑场所现象学,以及以斯
|
图1 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来源:https://www.e-architect.co.uk/berlin/jewish-museum-building |
蒂芬·霍尔为代表的建筑知觉现象学。其中知觉现象学对于设计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建筑界以史蒂芬·霍尔,彼得·卒姆托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建筑师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 真正运用了现象学的观察方法来制定设计策略[2]。知觉现象学强调人的知觉感受,主张通过人的知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使身体与环境产生互动,同时有要突破人的知觉感受,体会建筑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场所精神,让时间、空间在建筑中交织。
1.2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见图1)位于柏林第五大道和92街交界处,由犹太裔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该建筑包括折线形的主展览馆、霍夫曼公园和屠杀塔三部分,这三部分分别被纳入象征“延续”、“流放”和“死亡”的三条观展流线之中。纪念馆于2000年开放,旨在向世人展示犹太民族颠沛流离的历史和纳粹施加的屠杀罪行。
这座纪念馆是知觉现象学在建筑设计领域实践应用的典型代表。其设计巧妙地激发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知觉感受,通过这些感受来营造空间的情感氛围,使人们在建筑体验中能够深刻感受所呈现的特定历史和人文情怀。因此,这座纪念馆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和价值。
2知觉现象学分析
本文从材质、光影、空间尺度、声音四个角度,对知觉现象学在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设计中的运用加以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2.1材质
|
图2 建筑立面 来源:https://www.archdaily.com/91273/ad-classics-jewish-museum-berlin-daniel-libeskind |
|
图3 屠杀塔 |
在建筑领域,材质无疑是其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建筑选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筑的特性。对于展览性建筑来说,外立面材质是人们首先感知的部分,带来最直接的心理感受。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在立面造型(见图2)、窗户设计及室内装修方面的材料选择极具特色,旨在营造特定氛围并呈现历史内涵。主展览馆采用了非常前卫的折线形设计,外层完全覆盖未经装饰的金属表皮,使其与周围的巴洛克传统建筑风格形成强烈对比,显得格格不入。这种设计意在反映犹太人与德国土地的关系,被迫害的历史记忆如同闪电扎根于大地,时刻提醒人们那段无法磨灭的痛苦记忆。不规则的条形玻璃窗犹如在完整的金属表皮上刻下的几道笔直的伤痕,极具视觉冲击力,意在表达犹太人所遭受的迫害。
2.2光影
光影是建筑师常用的设计元素,通过灵活运用光影可以赋予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主展览馆中,线性的参观空间经常出现交错的十字路口,明亮的白色灯带嵌入黑色墙面,为参观者提供方向指引。墙上偶尔出现的条形窗户被墙面打断,形成一段段破碎的光束,带来一种缺憾的心理感受。在象征“死亡”的屠杀塔中,光影成为建筑展示的重要部分。屠杀塔(见图3)位于主展览馆之外,是一座不规则的高塔,通过地下通道与主体建筑相连。高塔既是观展路线的终点,且没有出口,象征着部分犹太人的历史终点。塔内有一个近20米高的中庭,四壁无窗,仅有少量阳光通过塔顶的天窗投射到深处。参观者置身黑暗中,难免感到紧张和恐惧,抬头望向天窗的光线,仿佛穿越历史,置身于毒气室内,体验犹太人面对死亡的无助恐惧。在室外的霍夫曼公园,设计师采用了类似的设计手法。人们置身于混凝土立柱组成的方阵中,天光被割裂,抬头望见光明,却找不到方向,表达了部分流亡犹太人的迷茫和无助的心理感受。
2.3空间尺度
不同功能的空间往往具有不同的尺度,这种尺度在视觉上能带来强烈的冲击,同时营造出舒适或压抑的空间体验,这一点在大屠杀纪念馆的设计中尤为明显。参观者首先需要通过北侧柏林市立博物馆的地下通道进入纪念馆,昏暗的通道起到了先抑后扬的效果。走出通道,进入主馆后,迎面是一条三层楼高的直跑楼梯,狭窄的楼梯直通顶层展馆。楼梯两侧被墙面包围,空间并未放大,行走其中如同在夹缝中生存,带来压抑的心理感受。上方偶尔有天光通过破碎的窗户洒下,不规则的混凝土横梁穿插于楼梯空间,将空间分割,象征外部力量对犹太人的粗暴干预。
2.4声音
一个空间往往有其独特的声音,材质和尺度会影响声音在空间内的传播和混响。因此,声音能够体现空间的特质。设计师常常通过调动听觉来传达空间的意境。比如,寺院内的流水声可以衬托出环境的宁静,营造平和的氛围。在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中,里伯斯金巧妙地运用了声音的动与静。展馆主体是一个安静肃穆的空间,让人产生敬畏之情,这与博物馆类建筑的特质相符。然而,在名为“秋之落叶”的展厅中,这种平静被突然打破。高耸空旷的展厅地面铺满了金属铸造的锈迹斑斑的人脸。当参观者步行通过时,金属板相互撞击,发出空灵的声响,仿佛这些人脸在脚下发出痛苦的呐喊。这里调动了参观者的听觉、视觉和触觉三重感受,使空间内涵在知觉感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观展体验的顶峰。这个展厅与其他展厅的肃静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在压抑状态下犹太人内心的痛苦呐喊。
3结语
建筑不仅是供人居住的工具,同样是凝固的音乐。通过人的感知,建筑应该反映出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在这方面,建筑知觉现象学显得尤为重要。将知觉现象学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实践,能够让人们通过感官来体验建筑的内在品质,从而引发对事物的一系列思考。因此,当代建筑师应当学习知觉现象学理论,并将其灵活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创造出更出色的作品,赋予建筑情感、历史和人文内涵,让建筑唤起人们对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参考文献
[1]秦洛峰,吴晶晶,袁飞龙.从知觉现象学的角度探讨建筑的感知和体验[J].建筑与文化,2017(06):39-40.
[2]董斌.浅析知觉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手法[J].福建建筑,2011(0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