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家暴后小学生心理危机反应和干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27 15:24:52
/ 1

遭家暴后小学生心理危机反应和干预策略

1欧阳利娟 2张超叶

1桂阳县第九中学 2洋市镇中心学校 邮编424499 424423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将家庭暴力界定为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家庭暴力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国出台了专门的法律以反对家庭暴力。然而,近年来家庭暴力事件频发,严重破坏家庭的和谐,更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业进步造成深远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小学生遭受家庭暴力后的心理危机反应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家暴;小学生;心理危机反应;干预策略

 

一、遭家暴后小学生心理危机反应

(一)情感反应

家庭本应是孩子心灵的港湾,但家庭暴力却让这份安全感荡然无存。遭遇家暴后,小学生的情感世界被深刻的恐惧所占据。每当夜幕降临,或是家中的某个角落、某件物品都可能成为触发恐惧记忆的开关,让孩子无处可逃。这种恐惧不仅仅是对肉体伤害的直接反应,更是对未来未知暴力的深深忧虑。恐惧之外是无助与孤独的笼罩,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困境无人能懂,或是羞于启齿,从而选择默默承受,这进一步加剧内心的孤立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负面情绪还可能转化为愤怒与仇恨,指向施暴者或是转化为自责与羞耻,认为自己的遭遇是自己不够好或做错了什么所导致的[1]。最后当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孩子可能会经历深刻的悲伤与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出现自杀意念,这是家庭暴力对受害者心理伤害的最极端表现。

(二)认知反应

家庭暴力不仅伤害小学生的身体,更在他们的认知体系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小学生开始怀疑自己所处环境的真实性,原本单纯美好的世界观遭受冲击。他们会频繁地问自己:“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是不是一个不被爱、不值得被保护的孩子?”这种自我怀疑和消极的自我评价逐渐演变成一种认知上的扭曲,使得小学生难以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自己和外界。在认知发展上,小学生可能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问题,他们缺乏安全感,逐渐陷入自卑的泥潭,对待任何事情都抱着“我不行”的心态,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遭遇挫折便很容易一败涂地,难以振作[2]。同时这种经历还会对他们对亲密关系的认知产生负面影响,可能会对未来的人际交往持消极态度,因害怕再次受伤而在建立友情、发展信任关系时面临重重困难。

(三)行为反应

面对家庭暴力的心理压力,小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展现出多种应对策略。首先是逃避,他们倾向于回避关于家庭的话题,尽量减少与施暴者的接触,甚至通过假装睡觉、频繁外出等方式在物理空间上与家庭环境保持距离。在学校里,这些孩子变得更加沉默,对集体活动的参与度明显下降,学业成绩也随之滑落,这些都是逃避现实的迹象。但逃避并不能总是解决问题,为了自我防卫,小学生还可能发展出一套防御性机制。这包括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对同学或老师的小小挑衅作出过度反应,以此作为对家中无法抗争的一种补偿;或是变得过度顺从,极力讨好周围的人,希望能在他们身上寻找到一丝温暖与安全感。这些行为反应不仅影响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康,也为后续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增加难度。

二、遭家暴后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一)实施专业治疗,及时心理辅导

针对家庭暴力给小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应首先保证他们能够及时获得专业的心理疗愈与指导[3]。例如,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专家可以运用心理动力学疗法,借助自由联想和梦境解析等手段深入探究孩子潜意识中的纠葛与恐惧。在此过程中,治疗师利用移情与反移情技术,细心观察孩子在治疗互动中的情感反馈以及自身对孩子的情感反应,以此作为窗口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提供咨询服务,治疗师能引导孩子敞开心扉,勇敢表达自我感受,逐步缓解他们内心的压抑与痛苦。对于那些症状较为严重的孩子,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审慎考虑将药物治疗与住院治疗纳入治疗方案,以期全面控制症状,有效防止其心理状态进一步恶化。另外心理干预的及时性至关重要,家暴事件发生后,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往往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任何延误都加剧其心理创伤。所以学校、社区及家庭应建立紧密的合作网络,确保信息畅通无阻,一旦有情况发生能迅速调动资源,为受害者提供紧急心理援助。

(二)提升自我认知,增强应对能力

自我认识指的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状态、行为模式及自身价值的理解与评判。对于经历家庭暴力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认识常常被严重扭曲,表现出自卑情结、自我否定。通过实施心理辅导与教育干预措施可以协助这些小学生重建正面的自我认知。例如,学校可以策划一系列自我探索的活动,比如绘画创作、写作练习、角色扮演游戏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思考,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同时学校还应强化小学生的应对策略教育,指导他们在面对家庭暴力时如何保持镇定并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向可信赖的成年人求助。例如,教导孩子们在遇到家庭暴力时可以向老师、亲戚或邻居寻求帮助并牢记重要的联系电话,如报警电话“110”和儿童保护热线“12349”,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获得援助。教师还应持续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兴趣小组、体育运动等社交活动,通过加入兴趣小组、运动团队等方式结识新朋友,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从同伴的支持中汲取力量,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家校共同干预,筑牢保护屏障

家暴问题的解决绝非单一主体能够独立完成,它需要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为受害者筑起一道坚实的保护屏障。家长应当深切意识到家庭暴力的严重性及其对成员造成的深远伤害,主动采取积极措施。例如,他们可以选择加入亲子互动工作坊,在那里学习并掌握高效的沟通技巧。在与孩子交流时应采用温和的表达方式,比如说:“我对你未能按时完成作业感到失望,因为我期望你能做得更好。”而避免说“你真是太懒了,总是拖拖拉拉!”这样的言辞。这样的沟通方式能减少冲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在学校方面应着手建立和完善针对家庭暴力的预防与干预体系,确保将反对家庭暴力的教育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安排之中,不断提升教职员工及学生的反家暴意识。另外学校应强化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一旦察觉到任何异常或不适迹象立即启动相应的干预流程,确保小学生安全。

三、结语

总之,小学生在遭受家庭暴力后,其心理危机的反应主要体现在情感、认知及行为三个层面。为了有效应对这一心理危机应实施全面的干预措施,而针对这类受害小学生的心理干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采取实施专业治疗,及时心理辅导;提升自我认知,增强应对能力;家校社共干预,筑牢保护屏障等措施可以为受害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小学生走出心理阴影,重拾生活的希望与勇气,让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雯雅.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反家暴服务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2.

[2]刘源均,胡欣,沈子杰,程猛.“出淤泥而不染”?——目睹家暴的童年经历对儿童成长影响的叙事研究[J].少年儿童研究,2022,(08):25-37.

[3]杨小红.家庭暴力对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09):64-66.

 

 

 

 

 


同系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