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混凝土质量控制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4-01 20:05:24
/ 1

建筑施工混凝土质量控制策略探究

王新平

身份证号码:430419198002083259


摘要: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建筑项目的体量也在持续扩张,随之而来的是其在社会中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社会各界对于施工品质的注意力也在逐渐提升。在众多建筑材料中,混凝土是核心的组成部分,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所以,把焦点放在混凝土的质量管理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众多复杂因素的干扰,实际的质量管理往往存在疏漏,难以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鉴于此,强化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显得尤为迫切,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质量控制;策略

1混凝土建设技术特点分析

1.1复杂性

由于建筑工程的庞大体量、复杂的建筑环节以及繁复的建造内容,使得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作业位置频繁发生变化,这一施工特点对混凝土作业产生了负面影响,极大妨碍了施工效率。同时,这种特性也使得混凝土施工和质量监管过程中频繁出现意外情况,对工程的整体效益造成了不良作用。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实施涉及众多环节,包括前期准备、测量定位、模板搭建、预留件安装、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以及最后的模板拆除等,这些复杂的工序表明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且管理层面的内容极其繁琐。在管理实践中,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无形中提升了管理的复杂性,对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1.2易损性

建筑结构中,钢筋混凝土因其脆弱性质而需要严格的质量监管以确保工程的整体可靠性。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前一阶段的建筑成果往往成为后续施工的基座和支撑,由此导致的质量控制问题在于,后续施工步骤会对已有成果产生压力和影响。换言之,先前的建筑成果在后续建设过程中不断承受挤压,这对其内部构造和整体品质产生负面影响。若施工人员未能及时识别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埋下安全隐患。此外,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也会对工程质量构成严重威胁,进而削弱工程的实际建设效果。

2建筑施工混凝土质量控制策略

2.1保证混凝土原材料质量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前,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把关,选择性能较好的原材料,尤其是要选择强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的水泥,并在搅拌过程中控制水温与气温等环境因素,以此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其次,还要选择较为优质的碎石材料,材料的直径与厚度均需要符合相关标准,同时还要保证砂石材料不含有害物质,如硫化物、硫酸盐等,且不能含有对混凝土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由于混凝土拌合料在搅拌时会产生大量气泡,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水化热现象,会造成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出现温度过高、体积膨胀过大等情况。因此,为了有效解决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水化热问题,相关施工人员需要对混凝土拌合物进行科学的搅拌操作,通过添加适量减水剂或者引气剂等方式来降低水化热现象,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

2.2混凝土配合比选择与计量管理

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是保证混凝土性能的基础。某工程商品混凝土标号选用C35,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中砂,粗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20mm,外加剂选用萘系高效减水剂。通过大量室内外试配,确定水胶比为0.44,砂率为38%,掺量5%的粉煤灰,外加剂掺量为1.5%。经计算,混凝土配合比为水泥∶水∶砂∶石∶粉煤灰∶外加剂=1∶0.44∶1.45∶2.89∶0.0∶0.015。

基于该配合比,项目部进一步强化原材计量管理。采用经计量认证的自动计量设备,计量前对传感器、称重仪表等进行标定,确保计量准确。骨料计量偏差控制在±3%以内,水泥、水及外加剂计量偏差不超过±2%,掺量≤5%的掺合料计量偏差不超过±5%。通过严格控制计量偏差,有效保障了混凝土配合比的准确性。同时,做好水泥、砂石等原材料的质量检测,检测合格率100%,确保原材质量满足要求。

2.3混凝土的拌合

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首先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配比,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在混凝土的拌合过程中需要合理地控制搅拌时间,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拌合过程中如果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停止搅拌:①当水泥发生温度过高或其他影响水泥质量的原因而无法正常使用时;②当发生大量离析、严重泌水、泌水现象时;③当发生严重骨料分离、严重沉落现象时;④当发生较大的体积变形和严重裂缝现象时;⑤当发生拌合物颜色明显变化或出现明显离析、泌水现象时。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如果发现质量问题需要立即停止搅拌,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则应重新进行搅拌:①混凝土有明显离析、泌水现象;②拌合物有严重颜色变化或出现明显的离析、泌水现象;③拌合物出现严重泌水现象。

2.4浇筑过程控制要点

混凝土分段分区域浇筑,边下料边振捣,将振动棒放入下层混凝土50mm以上,这样才能消除层间缝隙。振捣过程应遵循“快速插入、缓慢拔出”的要求,振动棒振点距离不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4倍,以确保混凝土充分振捣密实。充分振捣的效果为混凝土表面停止起泡、没有浮浆,不出现沉陷的现象。同时,振动棒与模板之间要控制好不超过其作用半径0.5倍的距离,但不能与模板发生接触,以免造成破坏。

应避免混凝土产生离析,搅拌站应对混凝土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现场根据混凝土中粗骨料料径控制自由倾落高度,如达不到要求,需加设顺滑浇筑的串筒、溜管、溜槽等装置。浇筑过程中还应注意梁柱节点处和特殊部位的混凝土强度变化情况,提前设置分隔措施,高强度混凝土先浇筑后,再进行低强度混凝土浇筑。

应在柱子和墙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间隔一小时,再进行梁、板混凝土浇筑。为提高整体性,梁和楼板应同时浇筑混凝土,浇筑方向平行于次梁方向,如果特殊情况需要暂停浇筑,可以在次梁跨中三分之一范围内设置施工缝,再次浇筑时需要对施工缝进行凿毛、清除浮浆和冲刷等处理,并充分振捣,以此消除施工缝处的混凝土层间缝隙。

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应持续关注模板、支撑和预埋件是否正常,若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浇筑完成后需要根据楼板厚度标记及时将混凝土表面刮平,混凝土开始凝固并达到一定硬度后,使用铁抹子对表层进行抹平、压光处理。

2.4施工后养护管理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养护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强度,提高其稳定性。在养护过程中,要根据混凝土浇筑情况,适当使用一些保温、保湿材料进行覆盖处理。在养护过程中需要做好混凝土的保温工作,保证其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保持一致,可以采取洒水的方式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保湿,避免出现水分蒸发过快的情况,通过对混凝土进行适当的养护,从而保证其强度增长速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施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其整体质量,加强对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避免出现混凝土浇筑质量缺陷问题。在具体工作中需要避免出现温度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养护,确保混凝土能正常发挥作用。

结论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影响因素,需要加强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控制力度,在施工中对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控,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通过加强对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的管理力度,才能为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供保障,提高建筑工程整体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工程建设单位的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黄泽勇.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21,43(11):159-160.

[2]刘邓军.建筑现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质量管控探讨: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为例[J].房地产世界,2022(12):110-112.

[3]魏伟.高层建筑施工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的策略探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1(4):36-37.

[4]徐胡佩,罗淳,熊强,等.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质量控制[J].砖瓦,2021(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