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岳麓区园林绿化维护中心
摘要:目前,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园林建设者可以根据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来打造生态型园林,以此回应居民对美好居住环境的追求。打造生态园林的目标在于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扩大绿色覆盖区域。在施工设计阶段,应科学规划植被的布局,既要考虑其审美价值,也要基于城市生态状况作出合理决策。施工期间,必须重视保护植物的根系健康和生长状态,以保障植物的高存活率。另外,园林的后期养护管理同样关键,包括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多项工作,这些都是确保生态风景园林工程长期稳定性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园林施工和养护阶段,必须严格把控质量,工程完工后还需细致进行养护,以充分发挥生态园林的效益。
关键词:生态风景园林;施工;养护技术
1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分析
1.1基质处理技术
基质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成分,其化学和物理特性直接作用于植物成长的进程。在园林绿化施工阶段中,须依据植物种类、当地气候特点、土壤特性等多个方面,实施相应的基质处理措施,常见的基质处理技术涵盖土壤更替、改良土壤构造、引入不同成分的土壤等。土壤更替是彻底移除原有砂质土壤,混入高品质种植土过程;土壤改善则引入有机肥、调节剂等材料,优化现有土壤构造、肥力等级、酸碱值等指标;引入不同成分的土壤是采取外来优质泥土,与本土土壤依照特定比例掺和,提升泥土品质的一种方式,合理运用基质处理技术,有利于有效提升园林植物的生长基质环境,为植物成长提供物质基础。
结合现状原有地形,尽量顺应原有地形地貌。这意味着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坡度、排水条件等,确保设计方案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严禁大挖大填。过度的人工改造会破坏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不利于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微地形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保持场地土方平衡。根据空间需要进行微地形的调整。针对不同功能区域,如休闲区、观赏区、植物种植区等,设计适宜的微地形,以满足不同区域的景观需求和植物生长需求。
1.2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
选择绿化树种时,要树立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念。保证整体观赏效果、胸径/地径、冠幅、高度,在此前提下苗木规格允许有适当范围内的浮动,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态条件,选用合适的植物。这样既能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外界的影响,维持整个园区的生态平衡。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适应性。因此,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品种是确保其在园林环境中健康生长的关键。例如,南方气候湿润、温暖,土壤偏酸性,适合种植常绿植物;而北方气候干燥,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适合种植耐干旱、耐盐碱的植物。选用适合本地环境的植物,既可减少维护费用,又可促进天然生态系统的形成,丰富生物多样性。同时,这一举措也有利于保持生态园林的长久美观与健康,从而创造一个更加优美、更加和谐的城市环境。
1.3植物栽植技术
植物栽植成功与否是园林绿化施工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科学的栽植技术需要考虑植物特性、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等多重因素。栽植前要做好植物材料的质量检验和栽植前的修剪整形工作,剔除病虫害枝叶,平衡树冠形态。栽植时须掌握适宜的栽植季节和天气条件,一般宜选择在春秋两季进行。栽植过程中要注意植穴开挖尺寸一般应为根球直径的1.5~2倍,适当添加腐殖土、基肥等改良材料,维持合适的回填土压实度。栽植后的植物需进行适当支撑固定,以防风雨侧压而引起倾斜,同时要做好栽后水肥管理,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定期施肥以促进植物恢复生长。
1.4园路铺装施工工艺
依照标准操作,必须对原土基层进行夯实处理,并严格依照规范对混凝土层进行伸缩或沉降缝隙的切割。铺设作业要确保铺设块材接缝规整,线条笔直。表面装饰材料要保证其紧凑、坚固、平滑、洁净,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污染。
场地整理及测量定位:彻底清理施工场地,移除一切杂物,并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测量定位作业。原土层夯实:在基础挖掘过程中,机器挖掘应保留10-20厘米厚的土层,由人工进一步挖掘。夯实作业要满足设计所规定的原土密实度标准。垫层施工:依据设计规范,铺设石灰土或混凝土垫层,同时注重材料的配比和施工的品质。表层铺设:根据设计图纸,铺设表层材料,例如花岗岩、彩砖、卵石等,确保缝隙对接准确,线条流畅。后期养护:铺装工程完成后,需进行适当的养护,以保证表层材料的稳定性和满足设计要求。
1.5水景与假山施工
在规划阶段,必须综合考量水的来源、品质、流量和流速等要素,以保障水景的美观与功能兼备。在施工环节,技术操作涉及池塘的开挖作业、防渗漏处理、管路敷设及抽水装置的定位,等等。同时,要密切关注水景的循环与净化系统,以维持水体清澈。
对于人造山石的塑造,须依照设计方案和场地实际情况来进行艺术创作,兼顾整体视觉和谐与局部细节的打磨。在堆砌过程中,涵盖了挑选石块、搬运石块以及石块的叠放等环节,这要求对石料的质地、形态及重量等属性有精准的把握。此外,还需重视假山的稳固性和抗风险能力,保证其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依然坚固耐用。
2生态风景园林工程养护管理技术
2.1园林的灌溉和施肥
在园林工程的建设告一段落之后,后续的保养作业显得尤为关键,保养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苗木的成活几率。给水与补给营养是维护工作的核心环节。应避免在阳光强烈的正午时段进行灌溉,因为这样可能会使植物过度蒸腾,以及使土壤温度骤升,从而伤害到植物。最适合的灌溉时段应当在日出前后或日落时分,这时候气温相对较低,水分蒸发量小,有利于植物的吸收。树木随着生长,其根部储存的肥料和养分将逐渐被耗尽,因此必须及时进行第二次的营养补给。同时,必须依照树木的具体需要来挑选恰当的肥料,同时考虑肥料的组成、浓度及其施用技巧。树木在春、秋两季生长最为旺盛,此时施肥将获得最佳吸收效果。
2.2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构成了重大威胁。强化病虫害的监测与预防,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能遏制病虫害的扩散,降低对植物的损害。针对病虫害防治,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构建常态化的监测机制,敏锐捕捉病虫害的初始迹象。二是推行综合性的防治策略,涵盖物理、生物及化学防治等方式。物理防治包含人工抓捕、病叶清理等操作;生物防治则借助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化学防治时需精选适宜的农药,且严格遵循使用规范,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在整个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秉持预防先行的原则,同时科学合理运用农药,以防病菌、害虫产生抗药性。
2.3园林的修剪、除草和整形
在打造生态园林景观项目的过程中,对园林景观的持续保养作业发挥着核心作用,保养工作者的职责是确保园林的审美价值和生机勃勃的状态。因此,要定时清除园内的杂草,以降低杂草与植被争夺水分和养分的可能性,采取恰当的除草手段,例如手工除草、机械除草或施用具有选择性的除草药剂,以减轻杂草对植物和土壤的不良作用。同时,在树木修剪的过程中,保养人员需定期对树体的枯死部分和交错枝条进行清理,以维护树木的整体形态,避免枯枝对植株造成伤害,确保树木的健康发展。此外,还应定时为树木进行土壤松动作业,提升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能力,助力根系的发展。修剪完毕后,应及时使用防护剂涂抹伤口,预防病菌的侵染。
2.4施肥与浇水
根据植物的生长阶段及土壤的肥力状况,制定科学的施肥和浇水规划极为关键。施肥时,需依据植物的种类、生长态势和土壤肥力,明确施肥的类别与用量。基肥通常在种植前施加,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则要依据植物的生长阶段适时开展,以化肥居多。同时,要注意施肥的方式,避免肥料直接接触植物根系,以防出现烧根现象。
浇水应根据植物的需水特性、气候条件和土壤墒情而定。一般而言,新栽种的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而生长稳定的植物需水量相对较少。浇水时,要做到浇透但避免积水,以防植物根部腐烂。另外,还需注重浇水的时间,夏季高温时切忌中午浇水,冬季则应选择气温较高的时段进行浇水。
结论
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其园林景观品质,构成了城市的灵魂与风貌,同时也反映了城市的文明水平。在园林建设领域,核心的任务莫过于园林的规划与维护。有关机构需加大对绿色园林项目的扶持力度,而从业人员也需全力以赴投入到园林的保养与护理之中。绿色园林的构建对于减少空气中的尘埃污染具有积极作用,旨在为市民营造一个宜居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园林建设环节,我们不应仅仅着眼于其艺术审美,更应重视施工的品质和日常的养护工作,从而全面提升生态园林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闫树民.提升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有效途径[J].建筑与装饰,2022(12):4-6.
[2]李海艳.基于生态理念的风景园林施工措施分析[J].科学与信息化,2022(11):28-30.
[3]李学伟.新形势下提升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有效途径分析[J].花卉,2022(20):28-30.
[4]张增周.基于生态理念的风景园林绿色施工措施探究[J].四川建材,2022(12):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