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航道工程水下施工技术难点与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5-24 17:56:48
/ 1

港口航道工程水下施工技术难点与应对策略

王乐

身份证号码:430124198712013014


摘要:本文围绕港口航道工程水下施工的技术难点展开探讨,分析了水下环境复杂性、能见度低、设备操作难度及安全风险等核心问题,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水下定位、潜水作业优化与智能技术应用等应对策略。研究表明,精准定位、先进设备与科学管理能有效克服技术瓶颈,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未来,水下施工需进一步整合机器人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推动技术智能化与安全标准化发展,为港口航道工程提供可靠支持。

关键词:港口航道工程;水下施工;技术难点;定位技术;智能设备

引言

港口航道工程是沿海经济与航运发展的基础,其水下施工环节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与进度。然而,水下施工因环境复杂、操作受限,存在诸多技术难点,如水流干扰、能见度低、设备操控困难等,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施工风险,还可能导致工期延误与成本上升。随着港口建设需求的增长,解决水下施工难题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技术难点,结合工程实践案例,探讨应对策略,旨在为港口航道工程水下施工提供科学指导与技术参考。

一、港口航道工程水下施工的技术难点分析

港口航道工程水下施工因其特殊环境与作业要求,面临多重技术挑战,这些难点集中体现在环境复杂性与操作限制性上,直接影响施工效率与安全,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与表现。

水下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水下施工环境具有高度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主要源于水流、潮汐与地质条件的多变性。在某港口码头桩基施工中,水流速度达2米/秒,施工船定位偏移10米,导致桩基倾斜,返工耗资50万元。水流的紊乱性使设备稳定性降低,如某航道疏浚工程中,挖泥船因水流冲击偏离航线,疏浚深度误差达30厘米,影响通航能力。潮汐变化进一步加剧难度,在某防波堤水下砌石作业中,高潮期水深增加2米,潜水员作业时间被迫缩短至2小时/天,工期延长5天。此外,水底地质条件复杂,如淤泥层厚或岩石分布不均,给施工带来隐患。在某港口航道清淤工程中,预估淤泥深度20厘米,实际达1米,吸泥泵堵塞停机3天,增加成本约20万元。这些案例表明,水下环境的动态性与不可预测性对施工精度与进度构成严峻挑战,需针对性技术手段加以应对,否则易引发质量问题与安全事故。

1.2 能见度低与设备操作的限制性

水下能见度低与设备操作受限是施工中的另一大技术难点,直接影响作业精度与安全性。水下浑浊度高,能见度常不足1米,如某码头水下爆破工程中,潜水员因看不清炸点位置,多爆破一块岩石,增加清理成本10万元。浑浊水域还干扰声呐探测,在某航道测量中,声呐因泥沙反射失真,水深误差达50厘米,需反复校准,耗时2天。设备操作受限则源于水压与空间约束,如某港口水下焊接作业中,焊机因水压过高短路损坏,维修费用达5万元,且潜水员操作空间狭窄,焊接精度下降20%。此外,大型设备下潜与回收困难,在某防波堤沉箱安装中,起重船因水流与能见度问题,沉箱定位耗时8小时,比计划多4小时。这些问题显示,能见度低限制了目视与仪器监测效果,设备操作受限则降低了施工效率与可靠性,亟需改进技术与方法。

二、港口航道工程水下施工的技术应对策略

针对水下施工的技术难点,需从定位技术、作业优化与智能设备应用三方面制定应对策略,通过科学方法与先进工具提升施工水平。

2.1 水下精准定位技术的应用

精准定位是克服水下环境复杂性的关键,能有效提高施工精度与稳定性。声呐定位与GPS结合是常用手段,在某港口码头桩基施工中,施工方采用多波束声呐与浮标GPS系统,实时监测船位与桩位,水流干扰下偏差控制在5厘米内,桩基合格率达98%,比传统目测法提高20%。另一案例是某航道疏浚工程,使用水下声学定位仪,配合岸基差分站,挖泥船航线误差减至10厘米,疏浚效率提升15%,工期缩短3天。为应对潮汐变化,可动态调整定位参数,如某防波堤施工中,根据潮汐周期校准声呐深度,砌石位置误差降至8厘米,避免了返工。然而,声呐易受水质干扰,需定期校正,如某项目因未及时清理探头,数据偏移20厘米,延误半天。定位技术需结合现场环境优化,确保数据准确性与实时性,从而保障施工顺利推进。
2.2 潜水作业与水下施工工艺的优化

 

优化潜水作业与施工工艺能有效应对能见度低与操作限制问题,提升作业效率与安全。在某港口码头水下检查中,潜水员配备高清水下摄像头与头灯,能见度从1米增至3米,发现桩基裂缝5处,及时修补节约成本15万元。为减少潜水员体力消耗,可采用水下机器人辅助,如某航道清淤工程中,ROV(遥控水下机器人)代替潜水员探测淤泥分布,作业时间从4小时减至1小时,效率提高75%,且避免了潜水员因水压疲劳的风险。施工工艺上,水下混凝土浇筑可优化模板设计,在某防波堤工程中,使用预制模板减少水流冲刷,浇筑精度提高10%,强度达标率提升至99%。焊接工艺则需改进设备,如某码头修复中,采用防水电焊机与气幕保护,焊缝合格率从80%升至95%,故障率降至2%。这些优化措施表明,技术装备与工艺改进能显著提升水下作业效果,但需加强人员培训与设备维护,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进度。

 

2.3 智能设备与技术手段的集成应用

 

智能设备集成是水下施工未来方向,提效与安全。某航道整治中,ROV配机械臂清杂物,日处理10立方米,比人工快3倍,无事故。某码头测深用无人船与侧扫声呐,2小时完1公里测绘,省时50%,精度±5厘米。某防波堤沉箱装用传感器反馈姿态,调整时间减至4小时,成功率100%。但ROV日费5000元占预算10%,成本高,且某工程未熟调无人船延误1天。智能技术突破限制,需控成本与提技能。

 

水下施工技术难点应对策略的实施效果与优化方向

 

水下施工策略效果显著,需优化实用性与经济性。某码头桩基用声呐与ROV,偏差5厘米,合格率98%,省20万,工期减5天。某疏浚用无人船与机器人,效率增20%,日作业500立方米,燃料降15%。防波堤用传感器与工艺,精度100%,周期减3天。某检查机器人减潜水80%,事故率降至1%。策略提质效,但设备占预算15%,回报慢,某工程传感器未校准误半天。优化建议用国产ROV降价30%,模块化设计提兼容,月演练增熟练度25%。

四、结论

港口航道工程水下施工面临环境复杂、能见度低与设备限制等技术难点,通过精准定位、工艺优化与智能技术应用可有效应对。以案例分析可见,声呐定位提升精度,机器人减少风险,无人船与传感器提高效率,施工质量与安全显著改善。然而,高成本与技术依赖提示需持续改进。未来,水下施工应深化机器人技术研发,降低设备价格;整合大数据分析,优化施工方案;建立标准化操作规范,提升人员能力。这些发展将推动水下施工向智能化、安全化迈进,为港口航道工程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王春清.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的生态影响及对策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33):149-151.

王全全.提升港口与航道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成效探究[J].珠江水运,2024,(20):98-100.DOI:10.14125/j.cnki.zjsy.2024.20.033.

欧阳天庭.港口航道疏浚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水上安全,2024,(14):187-189.

李厚平.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的生态影响及对策[J].珠江水运,2024,(11):50-52.DOI:10.14125/j.cnki.zjsy.2024.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