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文明素养评价指标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4 17:08:13
/ 1

新市民文明素养评价指标构建研究

何慧慧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对新市民文明素养进行评价指标的构建,可以发现新市民文明素养存在的特殊问题,还能进一步为道德教育提供重要价值参考。评价指标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分析、容观量化、价值引领的原则。要从三大维度、五大层次来具体构建新市民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构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达到结合新市民实际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的目的。

关键词:新市民;文明素养;评价指标

一、新市民文明素养评价的意义

对新市民文明素养进行评价,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新市民目前文明素养的现状,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也为文明城市的构建,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为新市民身份转换提供判断依据

新市民的出现,是随着新型城镇化以及户籍制度改革出现的。很多新市民虽然形式上成为了城市居民,但心理层面仍旧停留在乡村,无法正视自己身份的转换,不知如何判定自己是否符合城市居民生活标准。通过对新市民文明素养进行评价指标的构建,可以进一步量化评价标准,使新市民及时进行自我评判,及时发现自己文明素养存在的问题,从而依据标准进行自我纠正。除此之外,新市民在自觉提升文明素养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加深了城市主人翁意识,更全面的完成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也为全社会对新市民的转换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不同,强调的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重视以人为核心。因此,构建新市民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突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明晰了人在全面城镇化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直观表现了新市民文明素养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明确重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针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三)为城市文明程度评判提供直观数据  城市文明是市民文明素养的外在行为表现,市民文明素养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尺。在当今大多数城市中,新市民的数量远远超越本地市民数量占据人口大部分,因此新市民的文明素养对城市文明程度具有重要影响意义,有时甚至决定一个城市的文明指标。对新市民文明素养评价指标的构建,将文明素养具体化、客观化,不仅可以把城市文明程度以一个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更能直观感触到城市文明的具体要求,不断提升自我文明素养,也为文明城市的推选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对文明城市的构建提供一个大体的工作重点方向。

(四)为新时代道德教育提供价值引导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系列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想、新要求,可见道德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担负着的重要责任。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引导人走向“成人之道”,根本作为是在引导我们以人的存在方式去生活。【1】这是道德教育要达到的一个效果,是终极阶段。对新市民文明素养评价指标构建的研究,是帮助新市民向道德教育所倡导的目标接近,不仅是对新市民文明素养提出要求,也是明确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重点方面。道德教育要区分层次,将新市民作为一个新群体看待,扩大了道德教育的范围,也增加了其多样性,依据新市民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二、新市民文明素养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评价指标体系符合这些原则,以这些原则为根本进行相关测评,才能得到具有较高真实度、可信度的结果。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新市民文明素养评价指标构建是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重点的集中体现。评价指标的构建,必须以新市民为主体,体现新市民的特点,表达新市民的文明素养要求,不可“一刀切”,模糊主体性。评价指标的设定在真实、准确反映新市民文明素养基本情况的同时,还应该突出反映新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要求,对社会发展质量和精神生活进一步丰富充实的追求。最终要充分体现新市民渴望发展进步的意愿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坚持科学分析原则  科学分析原则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分析内容的科学性,分析的内容应该是对被评价对象的客观反映和抽象,既要突出新市民这一群体的特点,也要展现其文明素养的现状与问题,既要对每个评价指标内涵有正确理解,也要对评价指标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有深层次的解读。第二,评价指标的构建需要客观的体现评价的目的,在内容的设置上要坚持合理性与层次性,通过评价指标的构建发现问题,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第三,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要具有科学性,有其内在逻辑性。也就是有科学的依据,有其内在的规定性,通过科学的方法最终获得科学的结论。

(三)坚持客观量化原则  对新市民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发现新市民文明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育,帮助新市民更好地适应城镇化的生活,最终实现人的城镇化,推进道德建设的进程。针对新市民的特殊背景,设置既能反映新市民在转化为城市居民这一过渡阶段的现实要求,又能准确把握新市民文明素养目前达到的现实程度,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量化,具体划分不同类别、不同等级,以便归纳总结,准确把握整体概况。对评价指标的客观量化,是对实事求是的坚持,也是化整为零,增加调查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四)坚持价值引领原则  新市民的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新市民文明素养评价体系是对提升新市民文明素养方面的引导,因此,指标的选取、权重的形成均应客观、科学、合理,以整体上发挥“评价体系”的价值引领功能。【2】除此之外,评价指标体系所反映的新市民文明素养方面存在的薄弱点、难点、顽固点等方面的问题,也指导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并在提升新市民文明素养的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明确问题的中心,坚持价值引领原则是保证方向不偏、路线不歪、思想不衰的重要决定因素。

三、新市民文明素养评价指标的基本内容

评价指标的内容是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基础上、依据具体实际情况做出的内容设置。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反映新市民文明素养的实际水平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内容的设置是反映新市民文明素养的直接体现,本部分从三大维度、四大层面进行具体解释说明。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  能互动地学习与运用科学文化知识。一个文明的人,不仅其外在行为表现要文明,更重要的是内心对文明的理解与认同。要提高新市民的文明素养,首先他要知道什么才是文明的,文明体现在哪些方面,该怎么做才能符合这些文明标准。所以文明素养的提高,需要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虽然我国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新市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总体不高,所以科学文化知识作为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应给予体现,要通过多方面的测评来反映新市民真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发现新市民文明素养急需补充的知识,为新市民的文明生活提供基本理论素养。对新市民文明素养的评价,首先要反映出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其次要反映出其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科学文化知识作为提升新市民文明素养的重要方面,应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提供完善的学习设备和平台,引领新市民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知识的储备是新市民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基础维度。

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培养提升技能。新市民进入城镇生活时间并不久,多少对城市的本地市民有种陌生感,在生活方面也有些“放不开手”的约束感。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新市民都应该与周围人群多进行交流互动,这也是新市民文明素养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这在新市民的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异质群体中,这是融入新生活的一个重要前提。与新市民生活最紧密相关的社区群体是新市民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能对新市民文明素养产生直接影响的最主要因素。通过一些社区活动,将不同的人群组织起来,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普及、思想的传达,更重要的是加深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新市民进入城镇生活,要进一步提升其各方面的技能,不止是工作技能,还包括生活技能、学习技能、运动技能等。总的说来,在异质社群里互动这一维度,考察的是新市民是否有主动融入的意愿,是否愿意遵循相关标准,是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否有信心和动力改变现状,期望得到的是新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程度。

能自律自主行动,形成主人翁意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很多新市民是“被城镇化”的,但进入城市后,新市民不应该随波逐流,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明确新的生活目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将自己看作是城市的一份子,是城市的一位新晋主人。本地市民对新市民多少有点偏见,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新市民的积极主动性,新市民唯有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与决心。需要明确新的生活目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享受权利的同时,积极承担责任,是新市民成熟的标志,也是评价期待达到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需要反映新市民是否能在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积极主动寻求幸福生活,也要体现出其作为城市主人的责任感意识。新市民的自律自主,一方面是遵守规范,另一方面是适应规则,在城市环境中积极主动追求幸福生活,正视自我身份的转化,将城市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  文明生活的认知度。只有先充分了解新市民对文明生活达到一个怎样的认知水平,才能对症下药,制定与其实际相符的措施策略,既不能低于新市民本身的认知水平,也不能过度拔高标准,使新市民望而却步。从认知层面构建评价指标,要着重反映新市民对文明生活的真实理解。在制定对文明生活认知基本指标的同时,也要制定更高水平的指标,让新市民有进步的空间。

文明习惯的接受度。习惯的改变与形成是可以逐步养成的,关键因素是新市民是否有养成文明习衡的意愿。在制定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从文明习惯的接受度层面考察新市民,不仅自己要有觉悟意识,必要时还需要以强制性手段促成文明习惯的接受养成。通过具体评价指标对文明习惯接受度的考查,可以明确新市民文明素养提升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文明行为的自觉度。认知的形成和习惯的接受,最终都要通过行为的践行得以体现。文明行为的自觉度这一层次,是最能反映新市民文明素养水平的部分,也是检验道德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在考察个人对不同方面文明行为自觉度的同时,也要探究外在因素对文明行为自觉度的影响,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新市民文明行为的自觉度。

文明品质的养成度。文明品质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这里说的文明品质的养成度层面指的是新市民文明品质养成的趋向与质量层面。通过制定相关的评价指标,发现新市民文明品质是否有养成的可能,以及多大程度上可以形成与城市生活相适应的文明品质。文明品质的养成度是一个综合层面。

四、结语

本文提供的是对新市民这一群体文明素养评价指标构建的整体标准以及具体着眼点,为得出更有效的结论,应结合具体城市的新市民特点作出相应的调整,更加突出区域特色、人文特点。文明素养的提升是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以科学量化的标准来进行评价指标构建,是获取直接数据信息、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领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

[2]鲍宗豪.市民文明素质评价指标研究——以对北京东城区市民文明素质的评价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