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中心医院 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外周血管介入患者中应用计划行为理论下的专项延伸护理价值与意义。方法:以2023年1月-2024年1月为本次研究区间,随机抽取研究区间内共计160例外周血管介入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作平均分组处理,并予以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比疗效。结果:经临床有效护理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常规护理)而言,观察组(计划行为理论下的专项延伸护理)患者自我效能评分明显更高(P<0.05);同时,临床并发症发生概率更低(P<0.05)。结论:在外周血管介入患者中,临床应用计划行为理论下的专项延伸护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同时还能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外周血管介入;计划行为理论;专项延伸护理;价值
在医疗护理领域,随着患者需求的多样化和护理模式的创新,如何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体验和治疗效果成为关注的焦点[1]。外周血管介入手术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其护理过程尤为关键。在此背景下,计划行为理论为护理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旨在探讨计划行为理论下的专项延伸护理在外周血管介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2]。通过深入分析患者的行为意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等心理因素,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护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期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健康行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带来更加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3年1月-2024年1月为本次研究区间,随机抽取研究区间内共计160例外周血管介入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作平均分组处理。其中,对照组80例,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43~75岁,平均(58.94±2.16)岁;另外,观察组80例,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41~73岁,平均(57.55±1.14)岁。经临床对比,组间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中并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性良好。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组内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操作配合以及术后指导等,与此同时,在常规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生活指导,并在其出院后开展相应的随访工作。
观察组:该组内患者将基于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计划行为理论下的专项延伸护理,具体如下:①建立延伸护理小组与实施计划:为优化患者护理体验,本院特成立延伸护理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担任组长,并遴选3名专业护士作为团队成员。在团队准备阶段,成员共同学习并掌握了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知识,为后续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团队创建了患者专属微信群,并系统整理了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②护理措施的实施:护理措施紧密围绕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维度展开。a.在行为态度方面,通过宣讲会等形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准确的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信息,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治疗观念。b.在主观规范方面,利用微信群和电话随访,强化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管理的认知,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疾病管理过程。c.在知觉行为控制方面,通过微信群内的用药打卡、答疑时间、健康行为管理主题文章等多种方式,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健康指导与支持,确保患者能够按照医嘱进行日常管理和康复。
1.3 观察指标
(1)自我效能:分别于出院时、护理3个月时利用GSE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针对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进行评价与分析,其中分值与患者自我效能成正比;(2)并发症:通过记录患者临床所发生的并发症情况,进一步了解护理价值与意义。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百分比(%)表示,c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不同时间GSES评分分析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不同时间GSES评分比较 (分,)
组别 | 例数 | 出院时 | 护理3个月 | t | P |
观察组 | 80 | 25.26±2.21 | 30.29±4.22 | 9.582 | 0.000 |
对照组 | 80 | 25.32±4.17 | 27.51±2.68 | 7.204 | 0.000 |
t | - | 2.051 | 12.674 | - | - |
P | - | 0.325 | 0.000 | - | - |
2.2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组别 | 例数 | 血肿 | 股动脉贯穿 | 股动脉出血 | 总发生率(%) |
观察组 | 80 | 4 | 1 | 2 | 7(8.75) |
对照组 | 80 | 9 | 3 | 4 | 16(20.00) |
c2 | - | - | - | - | 5.658 |
P | - | - | - | - | 0.032 |
3. 讨论
调查发现,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由心理学家Ajzen于1985年提出,是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发展而来的预测和解释人类行为的一种心理学模型[3]。TPB认为个体的行为意向是行为执行的直接预测因子,而行为意向又受到个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因素的影响。在外周血管介入患者的护理中,应用TPB理论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患者的行为和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护理策略,为患者预后提供帮助。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基于TPB理论的专项延伸护理后,自我效能评分显著提高(P<0.05),表明患者对自己进行疾病管理和康复训练的能力有了更强的信心。此外,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专项延伸护理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专项延伸护理通过建立延伸护理小组,确保了护理的专业性和连续性。小组成员系统学习了TPB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护理实践中,通过微信群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态度,增强其参与疾病管理的自觉性。同时,护理人员还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人、朋友和护理人员的鼓励和支持。在知觉行为控制方面,通过微信群的用药打卡、健康行为管理等措施,帮助患者建立起规律的健康管理习惯,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
综上所述,计划行为理论下的专项延伸护理在外周血管介入患者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效能,还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这一护理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医疗护理领域的创新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陆健婷,雷雨,蔡思瑶. 计划行为理论下的专项延伸护理在外周血管介入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4,30(3):154-156.
[2] 中国静脉介入联盟,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外周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李燕. 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护理技术规范专家共识[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24,33(6):581-592.
[3] 刘永泉. 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实施心理干预结合延续护理改善生活质量与满意度的作用[J]. 临床研究,2024,32(2):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