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肿瘤科 510260
[摘要]本文综述了阶梯式护理在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患者行放射治疗后并发放射性肠炎中的应用。放射性肠炎是盆腔恶性肿瘤患者行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系统性、分阶段的阶梯式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管理放射性肠炎的症状,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探讨了阶梯式护理的概念、放射性肠炎的发病机制,及其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阶梯式护理;放射性肠炎;妇科恶性肿瘤
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是女性常见的严重疾病,通常需要接受手术及放化疗等多种综合治疗手段,放射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肿瘤进展[1]。然而,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放射性肠炎成为了临床中常见且难以处理的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与不适,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下降,影响其生活质量[2]。阶梯式护理是一种基于患者病情阶段性变化,逐步调整护理计划的动态护理模式,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针对放疗后并发放射性肠炎患者的护理需求,阶梯式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分阶段的护理方案,提升护理效果。
1 相关概念与作用机制
1.1 阶梯式护理概念
阶梯式护理是一种依据患者病情发展阶段,逐步调整护理策略和干预强度的护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将护理措施按照轻重缓急、分阶段实施,确保每一阶段的护理干预都与患者的实际需求相匹配[3]。在放射性肠炎的护理中,阶梯式护理的实施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病程阶段及肠道受损情况,强调多学科协作,护理团队包括肿瘤科医师、胃肠科医师、专科护士和营养师等,共同制定护理计划并动态调整,尤其强调早期干预与症状管理的连续性,以减轻急性期症状并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1.2 放射性肠炎机制
放射性肠炎根据发病时间和症状特点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其发生机制涉及肠黏膜损伤、炎症反应和血管损伤等多方面的复杂病理过程[5],最终导致肠道炎症、溃疡甚至纤维化。
1.2.1 急性放射性肠炎
急性放射性肠炎通常发生于放射治疗的早期阶段,尤其是在放疗开始后的数周内。这一阶段的主要病理机制是肠道黏膜细胞的直接损伤和急性炎症反应。放射线的照射会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6]。同时,放射线还会引发肠黏膜下层的微血管炎症和通透性增加,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引发腹泻、腹痛和脱水等症状。在急性放射性肠炎中,肠道的分泌与吸收功能紊乱是症状产生的关键原因。受损的肠上皮无法正常吸收营养和水分,且由于放射线可引起肠道蠕动功能紊乱,会使腹泻症状进一步加重。研究表明,在急性期放射性肠炎患者中,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明显下降,长期的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可能会为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埋下隐患。
1.2.2 慢性放射性肠炎
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病时间通常在放疗结束数月甚至数年后,其病理机制与急性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小血管闭塞、纤维化及慢性炎症。放射线不仅对肠道上皮细胞产生损伤,还会导致肠道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损伤,使得局部血液供应减少,进而引发缺血性损伤[7]。随着时间的推移,肠道组织会逐渐发生纤维化,肠壁变薄,黏膜功能进一步受损。这一过程不仅导致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还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肠狭窄、肠梗阻甚至肠穿孔[8],目前仍未有有效的方法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9]。
2 当前护理现状
在放射性肠炎患者的护理管理中,现行的护理模式通常集中于急性症状的缓解和对症护理,例如通过药物控制腹泻、止痛剂缓解疼痛、提供肠道保护剂等。然而,这些护理措施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未充分考虑患者在放射治疗不同阶段的个体化需求,也未能有效预防急性期肠道损伤向慢性期转变,特别是在患者出院后缺乏长期的跟踪与管理,放射性肠炎由急性转为慢性的发生率增高。此外,由于患者对护理知识的了解不足,特别是在放疗结束后的恢复期,许多患者难以自我监测和管理症状,这进一步影响了疾病的控制和预后。
3 阶梯式护理在临床的应用
阶梯式护理模式通过系统性和渐进性的护理干预,在放射性肠炎患者的管理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优势。该模式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需求,逐步增加或调整护理强度,以预防急性症状的恶化并改善慢性期的恢复效果。临床研究表明,阶梯式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腹泻症状,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在阶梯式护理的实施过程中,干预措施的逐步推进是关键。
3.1 组建干预小组
阶梯式护理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多学科协作的干预小组。干预小组通常由肿瘤科医生、胃肠科医生、专科护士、心理咨询师及营养师组成。每个小组成员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方案。例如,肿瘤专科医生主要负责评估患者的放疗进展及肠道损伤程度;胃肠科医生则专注于症状管理和并发症预防;专科护士则负责执行护理计划,提供日常护理支持。研究显示[11],多学科小组干预能够提高护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从而改善患者放射性肠炎的症状。
3.2 互联网管理宣教
放射性肠炎的护理不仅依赖于医疗团队的支持,患者及其家属的参与同样至关重要。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网络课堂,能够增强患者对健康的认知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网络课堂的主要内容包括放射性肠炎的基本知识、腹泻症状的管理技巧、饮食建议以及康复训练等。研究表明,互联网的便利性能够让患者随时随地学习相关的疾病知识,特别适合长期随访和护理的需求[12],使患者即使在放疗结束后,也能得到持续的护理支持。
3.3 肿瘤专科医师及护士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肠道损伤是阶梯式护理的核心步骤之一。在每次放疗结束后,由肿瘤专科医生和护士共同对患者的肠道损伤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指标。评估内容不仅限于肠道损伤的严重程度,还包括其他相关症状如腹痛、腹胀和营养状态的变化。这种多学科的联合评估有助于及时调整护理计划,防止肠道损伤的进一步加重。特别是在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早期阶段,及时评估和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
3.4自我监测
自我监测在放射性肠炎患者的护理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肠炎症状进行每日的自我监测,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和应对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的恶化,从而预防急性放射性肠炎发展为慢性。自我监测的内容应涵盖以下几方面:腹泻的频次、粪便的性状变化、腹痛的程度和频率、体重变化以及其他如疲乏、食欲减退等非消化道症状[13]。为了确保监测的准确性,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详细的指导手册,列出每个监测指标的具体标准和如何记录。例如,腹泻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大便的次数及其质地变化进行分级,从轻度(每日2-3次稀便)到重度(每日6次以上水样便)。此外,体重的每日变化也需要记录,因为体重的快速下降可能提示脱水或营养不良,这需要及时干预。
3.5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在放射性肠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针对慢性期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和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腹部按摩、提肛训练、凯格尔运动[14],此类训练可锻炼相关肌肉,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患者缓解腹胀、便秘等症状。
4 总结
阶梯式护理模式在放射性肠炎的护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多层次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也可以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上述措施的综合应用,能够减少放射性肠炎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未来的护理实践应继续推广阶梯式护理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放射性肠炎患者的护理效果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孙蕊蕊,代元飞,魏洁.妇科肿瘤放疗后急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相关因素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23,21(09):456-460+465.
张津津,黄阿莲,谢小萍.宫颈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3):165-167.
刘慧颖,张芳,陈小岑.阶梯式护理干预方案在宫颈癌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中应用的效果研究[J].天津护理,2022,30(2):204-207.
黄定凤,刘玥,郑利媛,等.前列腺癌患者放射性肠炎预防护理流程改进的行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4,39(9):30-35.
王新颖,解廷斌.放射性肠损伤营养治疗难点及对策[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44(02):168-172.
王丽彬,张颖.针对性护理对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肠炎患者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4(1):141-144.
田昱华,勾文峰,许飞飞,等.放射性皮肤损伤相关机制及其研究现状[J/OL].中国辐射卫生,1-17[2024-10-18].
李文珍.优质护理对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肠炎患者症状改善的作用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4,11(17):128-130+152.
杨贻兴,丁凯,廖延年,等.雷帕霉素对慢性放射性肠损伤肠道纤维化的保护机制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24,53(07):109-114.
[10]张津津,黄阿莲,谢小萍.阶梯式护理在妇科盆腔恶性肿瘤行放射治疗后并发放射性肠炎患者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8):184-186.
[11]陈玉荣,朱正安,陈娟.多学科协作护理对食管癌放化疗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15):34-37.
[12]周维,余雨枫,廖谦,等.“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Meta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4,48(18):2285-2288+2292.
[13]姜梦凡.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综合护理干预对宫颈癌围放疗期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D].蚌埠医学院,2023.
[14]杨卫莲,孙晓敏.肠道功能训练联合模拟排便训练预防肺癌根治术后便秘的护理效果研究[J].婚育与健康,2024,30(18):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