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6 15:02:31
/ 1

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李贽安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研究生 肝胆外科 528225


脂肪肝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肝脏疾病,其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通过本综述,我们旨在提供一个专业的知识框架,使医学专业人士能够更好地理解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最新医疗手段。伴随着科学探索的持续加强及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对脂肪肝的认识将不断演进。未来,基于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我们有望更好地管理和预防这一常见而严重的健康问题。

 

关键词: 脂肪肝、代谢综合症、药物治疗、个体化治疗

 

摘要:脂肪肝是一种常见肝脏疾病,其发生与脂肪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本综述旨在全面回顾近年来脂肪肝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涵盖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诊断评估、治疗策略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同时,本文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旨在为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第一部分:脂肪肝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脂肪肝( fatty liver,FLD)是一种肝细胞过度积存脂肪为特征的临床病症。按照脂肪肝的主要病因包括肥胖、酒精、营养不良、糖尿病以及药物性。无论是何种种族、性别或年纪,脂肪肝的患病率都会增加,其中40至49岁的人群患病率最高。近些年,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而且患病年龄正在向年轻人倾斜。国外学者Riazi等统计了1030160例包含全球17个国家的72项研究,总结分析,估算NAFLD患病率为32.4% ,男性显著高于女性(39.7%)VS(25.6%);逐年以来患病率不断升高,从2015年及之前的25.5%增加至2016年及其后的37.8%[1]。常见的分类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好发人群为嗜酒者、肥胖者、高脂血症患者、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糖尿病患者。Zhou 等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报道,我国成人NAFLD患病率从2000年前后的23.8%增加到2018年的32.9%[2]。多种元素的交互影响是导致脂肪肝产生的重要原因。其中,脂肪酸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线粒体功能受损、内质网应激和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等机制备受关注。

1.1 生活方式因素: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其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因素是重要的诱因。高热量、高糖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导致的肥胖是脂肪肝发展的首要驱动力。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在于纠正这些可修改的危险因素。

 

1.2 遗传因素: 近年来,基因研究逐渐揭示了脂肪肝的遗传基础。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变异和家族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遗传学理解,揭示了不同个体对脂肪肝易感性的差异。血清 IL-17 可能与ALD 的病情发展与酒精性肝硬化或肝癌的风险有关。[3]

 

1.3 代谢综合症: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症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肝-胰岛-脂肪”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代谢综合症因素与脂肪肝的病理生理学联系是复杂而紧密的。中国学者统计7742例体检人员表明:男性、年龄>47岁、BMI>25、尿酸>320umol/L和脂肪肝有独立因素关系[4]。胰岛素抵抗是NAFLD的重要机制之一。它引发脂肪组织对自身游离脂肪酸的过度释放,促进肝细胞摄取脂肪,加速脂肪肝的发生。最新的研究表明,肠-肝轴的异常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进而增加了内毒素和炎症因子的进入,引发肝脏炎症和纤维化。[5][6]

 

 

第二部分:脂肪肝的诊断和评估

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和准确评估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是常用的脂肪肝诊断方法,可评估脂肪肝的程度和分布情况。[7]此外,血清生化标志物如肝功能指标、甘油三酯和激素水平、脂肪肝相关标志物和纤维化指标等对于评估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和伴发纤维化的风险具有一定价值。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分析技术在脂肪肝的诊断和评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8]

21临床症状: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常隐匿,特异性症状较少,主要表现为乏力、上腹不适和轻度肝功能异常。这使得早期诊断变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2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扫描成像(MRI)等多种辅助放射检查是脂肪肝诊断的主要手段。超声是首选方法,能够可靠地检测脂肪肝的存在和程度,而CT和MRI则更适用于进一步评估脂肪肝的病变和纤维化程度。[9]

 

2.3 生化标志物: 血清标志物在诊断和监测脂肪肝的诊断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肝功能测试、转氨酶、脂肪酸及C反应蛋白等生化指标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

 

第三部分:脂肪肝的治疗策略

脂肪肝的经典治疗方案包括生活习惯干预和药物治疗。干预生活习惯是普遍优先选择的医疗方法,其中包含优化食物层次、锻炼躯体活动和减肥等。药物治疗主要针对脂肪酸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肝炎炎症和纤维化等相关通路进行干预。研究表明,药物如胰岛素增敏剂、抗炎药物、抗氧化剂和肝保护剂等在改善脂肪肝病理过程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潜力。然而,目前仍缺乏特效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3.1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改变是脂肪肝治疗的基石。饮食管理、体育锻炼和体重控制是改善患者生活方式的核心措施。低能量、高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和规律的有氧运动对于减轻脂肪肝病变具有积极作用。

 

3.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脂肪肝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肝降酶药物:多烯磷脂、甘草酸二铵、葡醛内酯、还原性谷胱甘肽等。降脂类药物:比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等。降脂类:非诺贝特。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胰岛素敏感剂如硫唑嘌呤,以及抗纤维化药物如利拉鲁酮等被广泛用于改善脂肪肝的病理生理过程。[10]

 

3.3 手术干预: 对于极少数以发生肝脏纤维化变或终末期肝硬化失代偿的患者,肝脏移植是最后的医疗手段。脂肪肝切除术适用于局限性脂肪肝的患者,但风险与益处需谨慎权衡。

 

第四部分:新兴治疗方法和药物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备受关注。其中包括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益生菌和益生元、肠道屏障保护剂、抗炎抗纤维化药物和基因治疗等。临床试验显示了这些治疗方法和药物在改善脂肪肝病理过程方面的潜力,但仍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新兴治疗方向: 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治疗和微生物组调控是未来治疗脂肪肝的热点。基于个体基因型和表型的个性化治疗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11]此外,个体化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根据患者的遗传背景、环境因素和病理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第五部分:脂肪肝的预后和预防

脂肪肝的预后与是否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密切相关。积极干预、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相关基础疾病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而Quek等纳入101028例成人,提示超重群体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病率分别为70.0%、42.5%、33.5%,肥胖群体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病率分别为75.3%、43.1%和33.7%;超重和肥胖的NAFLD患者显著肝纤维化(F2-4)检出率分别为20.3%、21.6%,进展期肝纤维化检出率分别为6.7%、6.9%。[12]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预防和治疗脂肪肝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早期谨慎使用药物、避免酒精和有毒物质的摄入以及积极管理并发症等措施也是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的关键。

5.1 预后因素: 预后评估对于指导脂肪肝患者的长期治疗计划至关重要。合并肝硬化、持续代谢综合症等因素对于患者预后产生深远的影响。

 

5.2 复发预防: 在治疗后,预防脂肪肝的复发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个体化的治疗计划、药物干预和定期随访有助于降低复发的风险。

 

结论:脂肪肝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然而,仍有许多挑战和未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脂肪肝与其他慢性疾病的关系、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探索脂肪肝的复杂机制和创新治疗方法,为脂肪肝的防治提供更多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Riazi K, Azhari H, Charette JH,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NAFLD worldwid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2 Sep;7(9):851-861.

【2】 Zhou J, Zhou F, Wang W, et al.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NAFLD From 1999 to 2018 in China. Hepatology. 2020 May;71(5):1851-1864.

【3】 冯宇,杜振元,李艳彬,等.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IL-17水平及其基因-197A/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2.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2.01.015.

【4】 徐会玲,邱心怡,王萍,等.脂肪肝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及预测作用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3.

【5】 邱丽瑛,王迎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道微生态[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3, 26(3):308-312.

【6】 涂宏飞,费素娟.肠道微生态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肝脏, 2018, 23(4):3.DOI:CNKI:SUN:ZUAN.0.2018-04-025.

【7】 罗俊斌,谢海鹏,吴筱聪,等.研究超声技术对评价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病变程度方面临床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028-004).

【8】  杨超,阳波,徐隽.3D梯度回波Dixon技术对全肝脂肪肝的定量及治疗效果的评价[J].中国医学装备, 2022(003):019.

【9】 赵健智张玉琴许霄陈露苗范洪钢.定量CT及超声诊断体检人群脂肪肝的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 2022, 24(3):432-434.

【10】 汪海蓉.脂肪肝药物治疗选择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1):3.

【11】 李国超,于 嫚,李晓菲,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靶点和靶向药物研发进展[J].河北工业科技(3):225[2024-01-15].DOI:10.7535/hbgykj.2023yx03009.

【12】 Quek J, Chan KE, Wong ZY,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the overweight and obese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 Jan;8(1):20-30.

 


同系列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