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的培训实践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7 14:39:27
/ 1

提升国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的培训实践与创新

彭鹏

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油田工程事业部 163712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国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的现状与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提升安全技能水平的培训实践与创新策略。通过优化培训内容与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基地建设等措施,旨在提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有效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保障国企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1]。另一方面,还通过实践案例分析,验证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关键词:国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实践创新

随着国企生产的不断发展和技术革新的加速,特种作业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特种作业的高风险性也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当前,国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方式单一乏味与培训基地不足等问题。因此,提升国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成为保障生产安全、提高国企经济效益的迫切需求。

一、国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在国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领域,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的脱节问题日益凸显,这主要源于几个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技术革新日新月异,新兴工艺、设备以及安全标准层出不穷,而培训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难以跟上这一变化。传统教材与课程往往滞后于现实需求,导致学员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环境之间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和“知识鸿沟”。这种滞后不仅限制了学员对新技术的掌握,还可能让学员在面对新挑战时缺乏必要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不同岗位、不同作业环境的特种作业人员面临着各具特色的安全挑战,其培训需求也因而高度个性化。然而,当前的培训内容往往过于泛化,缺乏对不同岗位具体需求的精准把握和深入分析。这种“一刀切”的培训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关键技能点可能因缺乏针对性训练而被忽视,而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真正需要的技能却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培训方式单一乏味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单向的知识灌输,即讲师站在讲台上讲解,学员则被动地听讲和记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和低效性。学员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往往难以真正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更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特种作业安全技能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更离不开实践操作的锻炼。然而,当前的培训方式往往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模拟演练和实地操作环节。学员在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情况下,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的实际转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在线学习、虚拟现实等已经逐渐成熟,但许多国企在安全技能培训中仍未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技术,使得培训方式显得更加单一和乏味。

(三)培训资源不足与利用不充分

培训资源的不足与利用不充分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资源不足体现在多个层面;资金短缺导致无法投入足够的经费用于培训设施的更新升级、师资力量的引进与培养,以及培训教材的编写与更新。场地限制也制约了大规模、高质量的培训活动的开展,使得许多特种作业人员难以获得足够的培训机会。专业师资的匮乏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讲师,使得培训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则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管理不善上。部分国企在拥有一定培训资源的情况下,未能充分发挥其效用。例如,培训设施可能因缺乏合理规划而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培训教材可能因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而无法满足学员的实际需求;师资力量也可能因缺乏激励机制和有效管理而未能充分发挥其教学潜力[2]。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培训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进而影响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的整体效果。

二、提升安全技能水平的培训实践与创新

(一)优化培训内容与方法

为了更加精准地对接实际需求,优化培训内容与方法显得尤为关键,国企应构建一个灵活机动的培训体系,确保培训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与行业变革。这要求培训部门与一线作业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定期收集反馈,确保培训内容紧贴实际操作中的痛点与难点。也可以设立专家小组,负责评估并整合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知识与技能,不断为培训体系注入新鲜血液。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创新与互动,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通过引入案例研究法,让学员在深入分析真实事故案例的过程中,学会如何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采用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的应急响应,增强学员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模拟演练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能让学员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锻炼技能,还能在模拟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提升自我反思与改进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也是关键一步。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丰富的资源,满足学员自主学习的需求;而虚拟现实技术则通过高度仿真的场景,让学员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高风险作业,有效降低培训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培训效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国企需从多维度入手构建一支卓越的师资队伍,深化师资力量的内涵与外延;在人才引进方面,不仅要关注候选人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更要重视其行业视野、创新思维及对学生成长的热忱。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招聘流程与标准,确保每一位新加入的教师都能成为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坚实力量。对于现有教师团队,国企应实施持续的职业发展计划。这包括定期组织专业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与交流,拓宽教师的知识边界;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深度与广度。还应建立跨学科的交流平台,促进不同领域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激发新的教学灵感。在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方面,国企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每位教师的努力都能得到应有的认可与回报。通过设立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评选等机制,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追求卓越。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既关注教学效果的量化指标,也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度、教学创新等方面的软性评估,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引导。

(三)完善培训基地建设

在规划阶段,应深入调研、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与学员需求变化,确保培训基地的布局既符合当前实际,又预留未来扩展空间。规模设定上,既要考虑单次培训的承载能力,也要兼顾年度、季度等中长期的培训规划,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设施与设备的升级换代是培训基地建设的核心。通过引入行业领先的模拟操作台、虚拟现实系统等高科技设备,不仅能够为学员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还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模拟各种复杂、高风险的作业场景,有效提升培训效果。这些先进设备也为培训课程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助力开发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内容。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培训基地的日常管理制度与维护保养机制,确保每项设施都能得到妥善保管与及时维修。加强安全监管,确保培训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安全规范,为学员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也要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仅能够为培训基地注入新的活力与资源,还能通过联合研发、课程共享等方式,推动培训内容的持续优化与创新,共同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特种作业人才[3]。

三、结论

提升国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是保障生产安全、提高国企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培训内容与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基地建设等实践与创新策略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国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彭景.浅谈如何提升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工作的对策[J].广东化工,2016,43(17):146-147.

[2]镡志伟,柳红卫.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全,2013,34(02):44-46.

[3]韦海燕.谈谈如何开展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