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第五医院急诊科,河北 保定,071000
摘要:目的 研究绿色通道路径对脑卒中病人急救护理效果及救治效率的影响。方法 2023年1月至12月,选取88名脑卒中患者,均分两组: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和试验组(常规+绿色通道路径)。对比两组急救时间、智力、神经功能、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 试验组急救各环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升高,NIHSS评分降低(P<0.05);护理满意度试验组97.72%高于对照组77.27%(P<0.05);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2.27%低于对照组13.63%(P<0.05)。结论 绿色通道路径在脑卒中急救中可提高救治效率,减轻神经损伤,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值得推广。
[关键词] 绿色通道路径;脑卒中;急救护理;作用;救治;效率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因脑供血不足、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若未及时治疗,可能致命[1-2]。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溶栓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但治疗原则应尽快评估,采取综合治疗以改善缺血区血液循环,恢复脑神经功能,缓解症状,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3-4]。研究指出,脑卒中发病后6小时为最佳抢救期,需结合规范、高效的护理措施。绿色通道路径急救护理措施系统、高效,能确保患者短期内得到治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5]。然而,绿色通道管理欠佳,部门配合度降低,可能导致救治时间延误[6]。护理路径可提高护理效率,缩短住院时间[7]。本研究选取88名脑卒中患者,探究绿色通道路径急救护理措施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3年1起,至2023年12月终止收集我院的88名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试验组各44名。纳入:经CT等检查确诊;发病时间低于6h者;未经其他药物治疗者;家属陪同者;患者及其家属知情,签署协议书。排除: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精神疾病;内分泌功能异常;依从性差;凝血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其中对照组男性为24名,女性为20名,年龄41~84岁,中间值为(62.21±6.32)岁;发病时间2~5h,中间值为(3.51±0.31)h;试验组男性为23名,女性为21名,年龄40~84岁,中间值为(61.81±6.02)岁;发病时间2~5h,中间值为(4.01±0.21)h。2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包括小队创建、制度完善与流程规划。患者挂号后,经分诊至抢救室,评估病情并协助检查,等待结果时会诊,制定治疗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设绿色通道路径,组建专业小组并制定计划,明确成员分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通过培训提升综合能力,结合医学证据与经验制定护理路径,包括出诊准备、急救服务等。接诊后,初步判断病情,准备急救设备、药物,开通绿色通道,直接送入抢救室。快速检查患者生命体征,与家属交流并了解发病情况,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估。与急诊科医师交接,专科检查并关注血液、CT报告。根据诊断结果选择治疗方式,如静脉溶栓或手术,并开通绿色通道。药师配药、发药,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与患者家属签订治疗同意书后转送相应科室治疗。确保在45分钟内完成患者转运工作。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急救急诊时间,包括分诊评估、创建静脉通道、急诊停留、影像学检查以及接受进一步治疗时间。(2)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判2组患者智力障碍,共30分,分值低于10分为重度,10~20分为中度,21~25分为轻度,25分及以上为正常;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判2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共计42分,其水平与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呈正相关。(3)以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2组护理满意度,包括家属对护理路径管理、护理、服务、科学4个方面,共计100分,将<80、80~100、100分分别记为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将满意、非常满意记为总满意度。(4)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脑疝、中枢性高热、坠积性肺炎、呼吸道阻塞等。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急救急诊时间比较
试验组分诊评估、创建静脉通道、急诊停留、影像学检查以及接受进一步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急救急诊时间比较(`x±s,min)
组别 | 例数 | 分诊评估时间 | 创建静脉通道时间 | 急诊停留时间 | 影像学检查时间 | 接受进一步治疗时间 |
试验组 | 44 | 1.29±0.21 | 3.51±0.29 | 42.95±3.81 | 12.39±0.91 | 53.71±6.12 |
对照组 | 44 | 1.99±0.31 | 5.21±0.51 | 64.21±4.31 | 16.91±1.21 | 62.42±10.71 |
χ2 | 12.401 | 19.221 | 24.515 | 19.803 | 4.684 | |
P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2 干预前、后2组MMSE、NIHS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MMSE、NIHSS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MMSE评分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2组MMSE、NIHSS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 例数 | MMSE | NIHSS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试验组 | 44 | 16.59±1.31 | 21.71±.51 | 19.31±1.51 | 5.73±0.59 |
对照组 | 44 | 16.71±1.32 | 18.21±1.41 | 19.41±1.61 | 8.99±0.98 |
t | 0.428 | 15.484 | 0.301 | 18.904 | |
P | 0.670 | 0.000 | 0.765 | 0.000 |
2.3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97.72%(43/44)大于77.27%(34/44)(P<0.05)。见表3。
表3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 例数 | 不满意 | 满意 | 非常满意 | 护理满意度 |
试验组 | 44 | 1(2.27) | 17(38.63) | 26(59.09) | 43(97.72) |
对照组 | 44 | 10(22.72) | 16(36.36) | 18(40.90) | 34(77.27) |
χ2 | 8.841 | ||||
P | 0.003 |
2.4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2.27%(1/44)大于13.63%(6/44)(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 例数 | 脑疝 | 中枢性高热 | 坠积性肺炎 | 呼吸道阻塞 | 总发生率 |
试验组 | 44 | 0(0.00) | 1(2.27) | 0(0.00) | 0(0.00) | 1(2.27) |
对照组 | 44 | 1(2.27) | 2(4.54) | 1(2.27) | 2(4.54) | 6(13.63) |
χ2 | 3.880 | |||||
P | 0.048 |
3 讨论
相关数据显示,脑卒中已成为引发我国人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8]。脑卒中具有高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9]。脑卒中主要是因脑侧支循环供血动脉血栓、粥样硬化的形成,致使脑组织动脉严重阻塞、坏死、缺氧[10]。针对,脑卒中主要以溶栓、手术治疗,选取最佳治疗时期治疗,可有效提升脑卒中治疗效果及生存率[11]。目前,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完善,人们对护理服务需求增高,为促使急救质量的提升,保证安全出诊,故提倡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急救措施,以协助脑卒中患者取得最佳治疗时期[12]。但因急救流程、各科室分工不统一,致使医护人员间的沟通配合缺乏,最终致使抢救效果不理想。
绿色通道路径护理是急诊绿色通道结合路径,经急诊绿色通道,规范化路径,使各科室分工合作、交流更加明确,从而使急救工作有序、有针对、时效性运行;该模式不仅实现院内外无缝衔接,降低患者基本信息询问时间,且各科室收到急救、调度中心通知后,可为准备术前抢救工作做充分准备;入院后,可快速评估病情,直接进行各项检查,并优先获得结果,使急救急诊时间降低,并使病情恶化以及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13]。本研究数据表示,试验组分诊评估、创建静脉通道、急诊停留、影像学检查以及接受进一步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MMSE评分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97.72%(43/44)大于77.27%(34/44),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2.27%(1/44)大于13.63%(6/44,P<0.05)。由此可见,对脑卒中病人急救护理中实施绿色通道路径可有效使救治效率提升,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护理满意度,安全可行。原因分析为,急诊绿色通道路径措施通过为患者提供溶栓、手术绿色通道,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评估,从而提供更好的最佳治疗时间;护理路径通过结合神经内外科、急救科、影像科、检查科、介入科等多学科的结合,完成护理路径制度,急诊科医护人员按照护理路径以完成相应措施;患者入院后于5min内快速完成相关检查,及时取出结果,于第一时间告知急救小组,完成诊断,同时为其开通绿色通道,以确保完成救治;急诊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可对提前计划工作以有序、流程化的实施,各科室分工合作,完善检查、评估、转运等急救工作,充分体现该模式的时效性、针对性[14]。
综上,对脑卒中病人急救护理中实施绿色通道路径可有效使救治效率提升,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护理满意度,安全可行。
参考文献
[1]武晓磊,冯学功.醒脑平衡针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9,14(6):1577-1580,1585.
[2]杨保华,付胜,伏冬梅.舒血宁注射液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对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6):79-82.
[3]郑海燕,路屹,骆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疗效与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21,42(2):157-161.
[4]贾喆.小剂量阿替普酶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7):920-922,926.
[5]陈秀芳,赵秋美,罗国英,等.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管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救治效果及医生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3):166-169,193.
[6]戴园园,袁月华,韩美玲,等.急诊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时间与急救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7):116-119.
[7]邓秋迎,郭艳枫,武健,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及在急救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1,28(1):90-94.
[8]孟兵,刘冬梅,谢颖桢.培元还五汤联合针刺四神聪、百会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及对血清致炎因子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6):1750-1754,1806.
[9]李易蒸,张庆欣,杨晓莉,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1):67-70.
[10]杭小芳,丁立东,茆华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0,15(12):735-736.
[11]马红彦,刘翠青,李桂德,等.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对IGF-1、CRP、BNP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25):2796-2799.
[12]王英,杜丽英.完善绿色通道及取栓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24(12):769-771.
[13]黎春常,张晓毛,陈丽芳,等.绿色通道管理策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9,18(10):45-50.
[14]武健,邓秋迎,凌传仁,等.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中的应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6):1057-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