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第五医院急诊科,河北 保定,071000
【摘要】目的:介绍改良HEART评分系统在胸痛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并探讨和分析对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诊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2月,根据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前40例设为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后40例设为观察组,在急救护理中应用改良HEART评分系统。观察和对比两组临床指标水平、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急诊护理前后改良HEART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更快获得心电图、更快测得肌钙蛋白、更快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急诊停留时间更短(P<0.05)。经急救护理,两组改良HEART评分降低, 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在胸痛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改良HEART评分系统,可进一步改善临床指标,降低改良HEART评分,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
【关键词】改良HEART评分系统;胸痛患者;急救护理 临床指标
颈部以下、肋骨下缘以上出现的所有性质的疼痛,均可称之为胸痛,病因是多样的,可由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等胸部疾病引发,也可能是因为胸部外伤、心理疾病、带状疱疹等[1-2]。急诊收治的胸痛患者,大多是心源性疼痛,其中又以ACS最常见[3]。但该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肌钙蛋白、心肌酶检测多是阴性,加之心电图未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地增加了漏诊率、误诊率[4]。因此急诊护士的分诊工作亟待一个准确、易用的分诊工具 。改良HEART评分系统常用于胸痛风险分级,可快速识别出ACS风险,对临床诊断、护理分级、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价值[5]。为了验证改良HEART评分系统在胸痛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以80例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床指标水平、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诊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2月,根据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前40例设为对照组,后40例设为观察组。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 例数 | 性别[n(%)] | 年龄(岁) | 发病到就诊时间(min) | 最终临床诊断[n(%)] | ||
男 | 女 | ACS | 非ACS | ||||
观察组 | 40 | 22(55.00) | 18(45.00) | 54.44±7.23 | 47.34±11.46 | 36(90.00) | 4(10.00) |
对照组 | 40 | 23(57.50) | 17(42.50) | 54.63±7.25 | 47.78±11.59 | 37(92.50) | 3(7.50) |
χ²或t | 0.051 | 0.117 | 0.171 | 0.157 | |||
P | 0.822 | 0.907 | 0.865 | 0.692 |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初次发病;③主诉胸部出现钝痛、闷痛、压榨样痛等全部性质的疼痛;④发病到就诊时间<120 min;⑤一般资料完整、客观;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外伤引发胸痛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入组前3个月接受过胸部外科手术治疗者;④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⑤合并认知、智力、精神、视听说功能障碍者;⑥无法完成本次研究者。
1.2方法
1.2.1改良HEART评分系统应用方法
接收到患者后,即刻给予改良HEART评分表评测,共5个条目,分别是年龄、病史、心电图、肌钙蛋白、危险因素,均采取3级评分法,分别计0、1、2分。其中,年龄3个等级分别是<45岁、45-65岁、>65岁。 病史3个等级分别是不或轻度怀疑、中度怀疑、高度怀疑;如果患者出现了触诊胸痛、呼气胸痛加重等非典型胸痛,则不或轻度怀疑是ACS;如果还出现了运动相关性疼痛,可放射至下颌、手臂、颈部、肩部,伴有呼吸困难、发汗等典型胸痛,则中度怀疑是ACS;如果患者只出现了典型胸痛,则高度怀疑是ACS。心电图3个等级分别是心电图正常、非特异性复极异常、典型ST段压低。肌钙蛋白3个 等级分别是<参考值上限、参考值的1-3倍、>参考值3倍,参考值≤2.61 ng/mL。总分值0-10分。危险因素3个等级分别是无危险因素、有1个或2个危险因素、有不少于3个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家族史等。
1.2.2护理方法
观察组行在急救护理中应用改良HEART评分系统: HEART评分越高ACS的风险越大,0-3分、4-6分、≥7分分别是低、中、高危。
①低危者,送入心血管内科普通病区,护理分级为一级,管床护士1级,在组长的指导下开展护理工作,做好随时联系主管医生的准备。按需做好术前准备。床头挂上黄色标识牌,给予24 h遥测心电监测,每小时无创测量1次血压,遵医嘱给予心电图监测,按需给予吸氧。建立1条外周静脉通路,按需做好抢救设备、仪器、物质及药物准备。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2-24 h。对其饮食进行指导,减少脂肪、钠盐摄入。指导患者可自行开展进食、洗漱、如厕等日常活动。常规给予心理护理,多安抚,多疏导,消除负性情绪。采取多种措施消除风险因素。
②中危者,立刻送入心脏重症监护室,护理分级为特级、病重,管床护士N2 级,在护士长的指导下开展护理工作,做好随时联系主管医生及上级医生的准备。按需做好术前准备。床头挂上红色标识牌,给予48-72 h 床边心电监测,每10-30 min无创测量1次血压,按需给予血氧饱和度监测,每天给予1次心电图监测,且在生命体征波动时追加1次,吸氧2-3 d。建立1条外周静脉通路,并在左上肢留置微量泵、注射诊,做好抢救设备、仪器、物质及药物准备。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 d。对其饮食进行指导,减少脂肪、钠盐摄入,严格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测量和记录24 h尿量。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可自行开展进食、洗漱、如厕等日常活动。常规给予心理护理,多安抚,多疏导,消除负性情绪。做好进行有创急救的准备。
⑶高危者立即送入心脏重症监护室,护理分级为重症监护、病危,由N2、N3级护士增加护理团队,护士长指导下开展护理。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床旁待命,上级医生床旁指导。立即术前准备,床头挂紫色标识牌,持续床边心电、血压、血氧监测,每天心电图监测,生命体征波动时追加。吸氧,必要时辅助呼吸机。建立两条外周静脉通路,左上肢留置微量泵、注射诊。准备抢救设备、仪器、药物,如临时起搏器、除颤仪等。患者绝对卧床3-7天,饮食指导为半流食、低脂低钠、少食多餐。长期卧床者必要时给硝酸甘油、开塞露。测量并记录24小时尿量。护理人员负责日常活动。心理护理,了解原因并针对性疏导。积极开展溶栓治疗,消除消极因素、不良刺激。
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根据既定的急救流程及方法进行分诊,然后常规给予急救措施,如生命体征监测、建立静脉通路备用、抽血送检等。血液、心电图等各项检查显示高危或确诊为ACS者,严格遵医嘱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定时使用便携式血液快检仪检测肌钙蛋白,对患者的胸痛程度进行动态监测,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指标:首次获得心电图时间、首次测得肌钙蛋白时间、首次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时间、急诊停留时间。②改良HEART评分。 ③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包括再发心理衰竭、再发心绞痛、再发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等。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6.0软件处理本研究相关数据,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首次获得心电图时间等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且符合正态分布,P<0.05为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临床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更快获得心电图、更快测得肌钙蛋白、更快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急诊停留时间更短(P<0.05)。见表2。
表2临床指标水平比较(min,)
组别 | 例数 | 首次获得心电图时间 | 首次测得肌钙蛋白时间 | 首次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时间 | 急诊停留时间 |
观察组 | 40 | 9.47±3.19 | 10.61±3.54 | 11.47±3.68 | 85.22±12.86 |
对照组 | 40 | 11.38±2.37 | 12.71±3.17 | 13.49±3.65 | 96.87±11.24 |
t | 3.040 | 2.795 | 2.465 | 4.314 | |
P | 0.003 | 0.007 | 0.016 | <0.001 |
2.2改良HEART评分比较
经急救护理,两组改良HEART评分降低, 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改良HEART评分比较(分,)
组别 | 例数 | 护理前 | 护理后 |
观察组 | 40 | 6.25±0.56 | 2.25±0.33 |
对照组 | 40 | 6.21±0.62 | 3.34±0.29 |
t | 0.303 | 15.692 | |
P | 0.763 | <0.001 |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
2.3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4。
表4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n(%)]
组别 | 例数 | 再发心理衰竭 | 再发心绞痛 | 再发血运重建 | 再发心肌梗死 | 总数 |
观察组 | 40 | 1(2.50) | 0(0.00) | 1(2.50) | 0(0.00) | 2(5.00) |
对照组 | 40 | 2(5.00) | 3(7.50) | 2(5.00) | 2(5.00) | 9(22.50) |
χ² | - | - | - | 5.165 | ||
P | - | - | - | 0.023 |
3.讨论
统计数据显示,18%的急诊内科患者主诉胸痛[6]。ACS胸痛患者的及时急救至关重要,但因其无特异性症状及快速诊断方法,影响诊疗与护理效果。改良HEART评分系统通过评估患者年龄、病史、心电图等分级,分值越高,ACS风险越高[7]。该系统精准分级患者,优化护理资源,提高术前准备、心电监护等针对性,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8]。
本研究中,观察组心电图、肌钙蛋白检测、抗血小板治疗速度更快,急诊停留时间更短(P<0.05)。改良HEART评分系统使急诊护理流程清晰、有序,显著提高护理效率[9]。
急救护理后,两组HEART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更低(P<0.05),且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较低(P<0.05)。研究表明,HEART评分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正相关[10]。应用改良HEART评分系统,护理人员采取多种措施缓解胸痛,降低评分,减少风险因素,进而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1]。
总之,改良HEART评分系统可显著改善胸痛患者急救护理的临床指标,降低评分,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
参考文献:
[1] 耿涛,薛军,胡大一,等. 急诊胸痛的病因学调查与分析[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1,19(2):117-121.
[2] 卓玛. 拉萨地区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分析[J]. 西藏医药,2023,44(1):41-42.
[3] 宋田佳. 急诊科急性胸痛病人病因临床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0):1659-1660.
[4] 刘文德,高伟龙,陈职堂,等. D-二聚体与肌钙蛋白I的比值诊断致命性胸痛病因的临床应用价值[J]. 吉林医学,2023,44(7):1820-1823.
[5].陈志华,陈旭侠,张薛晖,等. HEART和HEARTS3评分危险分层对非ST段抬高胸痛患者预后判断的应用研究[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2,20(9):798-801.
[6]陶社学. 急诊非创伤性胸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探究[J]. 保健文汇,2023,24(24):33-36.
[7] 吴容女,谢烺霞,蒋美萍. 基于改良HEART评分系统的分层护理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疗效[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3,28(1):74-76.
[8] 李庆,方凯,廖中华,等. HEART评分联合白细胞介素6、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对急诊胸痛患者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58(2):246-250.
[9] 俞尧,陈东旭,廖凤卿,等. HEART评分联合系列心肌肌钙蛋白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危险分层价值[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4):531-539.
[10] 苏静,介小庆. HEART评分+SBAR沟通对急性胸痛预检分诊及不良事件的影响[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0(2):99-102.
[11] 吴德喜,宋兴隆,闫浩东,等. HEART评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心血管杂志,2022,27(6):60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