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认知行为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4 09:43:38
/ 1

规范化认知行为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报告

杨帆

西乡县中医医院 护理 陕西西乡 723500


 前言: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心肌梗死、冠心病的发生率均有所升高[1]。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数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其中冠心病患者可以通过介入手术治疗,不过治疗后仍需配合有效药物,预防相关并发症[2]。心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为好发人群,中老年患者一般对疾病知识缺少足够了解,疾病自我管理能力不佳,在治疗期间极易出现不遵医嘱的情况,可能会影响疾病治疗效果。

规范化认知行为护理是一种系统性护理方法,指的是引导患者学习疾病知识和治疗知识,改变患者对于疾病及治疗的不正确认知,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促使患者自觉采取有利于疾病康复的行为方式的干预手段[3]。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开展规范化认知行为护理有利于提升其遵医嘱用药的意识,改变其情绪状态,进而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本研究选取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冠心病患者,对规范化认知行为护理的实施措施及效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一、病例摘要

患者宋某,男,61岁,因“反复心悸、胸闷、心前区偶发性疼痛1年,加重4天”到院就诊。患者在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心悸症状,间歇伴随心前区胀痛、不适,心前区疼痛持续时间为几分钟,可自行缓解,无放射,诊断是冠心病。从确诊之后,患者一直口服丹参滴丸、消心痛等药物,症状有所改善。4d前再次出现心前区疼痛症状,有心悸、胸闷感,为求系统治疗,到我院求治,以“冠心病”为我院收治。

体格检查:患者急性病容,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自动体位,体检合作,对答切题,步态正常。皮肤无潮红、苍白、色素沉着或发绀,皮下组织正常,无皮肤黏膜黄染或出血点,胸廓无畸形。患者出生原籍,无烟酒嗜好,已婚已育,1女2子均身体健康。

自发病以来,患者睡眠、精神差,饮食不佳,二便正常。既往病史:平素身体健康,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否认药物或食物过敏史,否认重大手术史、外伤史及输血史。否认遗传倾向性疾病史、否认家族传染性疾病史。

二、护理评估

(一)生理评估:

(1)主要症状:反复心悸、胸闷、心前区偶发性疼痛1年,加重4天。

(2)查体:T36.5℃,R19次/分,P89次/分,Bp为112/83mmHg。患者意识清楚,沟通能力正常。

(二)安全评估:

(1)生命安全:患者诊断为冠心病,病情程度中等,需要积极展开对症治疗。

(2)心理评估:因疾病影响,患者内心焦虑、悲观情绪明显,甚至自诉有“濒死感”。家属比较担忧,有焦虑情绪。

(三)辅助检查:

随机指尖血糖:7.6mmol/L;头颅CT结果正常,心前区未见龙骑,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隙内0.5cm,心律齐,心界未见扩大,心瓣膜未见病理性杂音。桡动脉节律及强度两侧对称,未见交替脉、奇脉或水冲脉,周围血管征检查,未见动脉搏动异常、枪击音、毛细血管搏动。

三、护理问题

1.临床症状为心悸、胸闷、心前区疼痛,为疾病所致。

2.患者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内心比较悲观,担心自己无法治愈。

3.患者年龄较大,记忆力不佳,可能有漏用药情况。

4.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得不多,对疾病预后过度悲观。

5.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治疗配合度不佳。

6.住院期间患者有跌倒或坠床风险。

7.患者对饮食知识、运动知识缺少了解。

四、护理目标

1.改善相关症状,减轻疾病造成的不适。

2.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信心。

3.传授用药知识,提高用药依从性,保证按计划完成疗程内的用药。

4.增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

5.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

6.预防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

7.增强患者对饮食知识、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护理措施

(一)疾病知识教育

本例患者年龄较大,反应速度慢,理解能力欠佳,对疾病知识的了解不多。护士首先和患者面对面沟通,讲解冠心病的病因、危害、治疗方法、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每次讲解20分钟左右,每天讲解1次。之后将图文并茂的疾病知识宣传手册发放给家属,嘱咐家属陪同患者学习,帮助患者了解更多疾病知识。另外,为患者分享冠心病疾病知识和治疗知识的相关科普视频,鼓励其平常多学习,有疑问随时和护士沟通。

(二)认知干预

每天主动和患者交流,询问患者对疾病、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沟通中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是否存在偏差。发现认知偏差后,仔细分析形成原因,指出错误认知及其危害,并且讲解正确的知识。护士每周对患者关于冠心病的认知情况进行1次“考核”,分析其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三)用药指导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患者所用药物的相关知识,如药物如何发挥作用、遵医嘱用药的必要性、预期的治疗效果、药物应用的剂量时间及方法、用药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嘱咐患者一旦出现腹泻、恶心或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时告知护士,护士会提供妥善处理。

(四)行为干预

为患者讲解科学饮食原则,提醒控制摄盐量为3g/d以内,减少酱油、辣椒等调味料的应用量,注意饮食需清淡、易消化,形成低糖、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结构。根据患者饮食偏好,为其制定1周饮食方案,并且提供每餐食物替代方案,鼓励患者根据饮食方案合理安排三餐饮食。

鼓励患者保持充分的休息,每天睡眠时间应为8~9h。劝导务必戒烟戒酒,说明烟酒对冠心病进展的影响,并嘱咐家属对患者进行监督。

当病情稳定之后,指导患者展开放松训练、康复锻炼,每次锻炼30min,每周锻炼2次。锻炼方式:(1)康复锻炼:首先练习床上屈伸上肢活动、下肢屈曲及膝关节屈曲活动,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步过渡为下床步行,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当调节运动强度。(2)放松训练:指导患者仰卧在病床上,双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将头部抬高45度,双腿略微分开,开始腹式深呼吸,以促进身体放松。(3)有氧运动:在病情逐渐改善后,指导患者开展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打太极、八段锦或慢跑,提醒患者控制运动频率、强度及时间。

(五)治疗情况监督

患者制作生活计划表、用药情况记录表,打印出来发放给家属,让家属根据患者情况填写,护士定时观察记录情况,一旦发现不当之处随时纠正。根据患者住院期间表现,不断强化其健康行为,如对于患者健康、积极的行为方式,护士及时提出肯定及表扬,当患者执行情况不佳时,及时提醒并鼓励纠正。在患者睡眠质量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时,引导患者感受健康行为在改善病情中的价值,增强其治疗信心。

(六)心理护理

    每日查房时和患者沟通5分钟,鼓励患者诉说自身感受,在沟通中及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本例患者最初焦虑情绪比较明显,护士可以针对性疏导,说明冠心病目前的治疗水平,告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以发挥的作用、应该采取的配合方式,鼓励其通过积极配合来促进病情改善。在患者悲观情绪明显时,护士主动列举成功治疗案例,邀请一些治疗情况良好的患者来“现身说法”,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另外鼓励家属每日和患者沟通,倾听患者感受,及时为患者提供开导。

(七)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时,主动为其讲解出院后的继续治疗计划、饮食方法及运动方法,提醒务必坚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提醒定期到医院复诊。

六、护理评价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规范化认知行为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形成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知,帮助其主动调节情绪,改变生活行为方式,对疾病康复有积极影响。本例患者经过规范化认知行为护理,心理状态恢复平稳,自我效能感明显增强,患者能够遵医嘱完成各项诊疗操作,治疗配合度高,且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增强。经过护理后,患者病情稳定,症状减轻,顺利出院。

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体会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6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45~69岁,平均(54.63±4.18)岁;病程1~5年,平均(2.38±0.65)年。疾病类型:冠心病3例,心绞痛1例,心肌梗塞2例。

(二)处理、效果及转归

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其具体病情、性格特征、受教育程度及心理特点,实施规范化认知行为护理,包括疾病知识教育、认知干预、用药指导、行为干预、治疗情况监督、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等,经过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患者病情均稳定,心理状态均得到改善,睡眠质量改善明显,同时患者自我效能感均得到明显增强,均顺利出院。

二、护理体会

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人数较多,且此类疾病是造成农村、城市人口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4]。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清楚,不过研究人员[5]认为,该病的发生和不良生活方式存在密切关联。对于此类疾病,不仅需要采用针对性药物改善症状,同时还需要帮助患者调整生活习惯,使之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发挥辅助治疗的作用。

规范化认知行为护理是一种系统性、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能够帮助患者了解更多疾病和治疗方面的知识,提升患者的遵医意识及行为,帮助其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具体实施中,首先需要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这就需要护士了解患者的受教育程度、理解力与学习能力,采取患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相关知识讲解,从而帮助其掌握更多知识。许多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存在不同的认知偏差,如有的患者认为心血管疾病不太严重,不用特别注意饮食;有的患者在出院治疗期间,可能会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自行停药,这些行为均会对临床治疗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为患者加强认知干预,及时发现认知偏差,并进行纠正。科学的用药指导能够帮助患者形成遵医嘱用药的知识,使之完成既定疗程的用药。在行为干预中,需要重点关注患者的饮食情况、运动情况,提醒戒烟戒酒,使之调整不正确的行为方式。另外,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需要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在整个治疗期间,需要加强监督,强化患者的健康行为。另外,出院时提供出院指导,能够增强患者居家恢复期间的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

本次研究选取的6例患者,经过规范化认知行为护理,情绪及睡眠均得到明显改善,护理效果十分明显,可见这一护理措施应用价值显著。

三、结论经验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无论是实施介入治疗,还是用药治疗,疗效均会受到患者心理因素、不良行为方式的影响。因此,为提升治疗效果,需要从护理方面入手,引导患者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使之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常规的临床护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常规护理形式单一,以疾病为中心,不能对患者带来行为、认知上的深刻影响,因此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

规范化行为认知护理属于系统性护理方法,是将学习相关知识与行为治疗结合起来,以期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情绪状态的干预措施,目的在于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通过这一干预,可以让患者对不良行为的危害有更深刻的认知,提升患者健康意识与理性思维。另外,这一干预方式可对患者带来长远的影响,如患者出院之后仍可根据自己形成的认知与习惯,自我护理,重塑自我生活与认知,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心态,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规范化行为认知护理期间,需要重视对患者行为方式的监督。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一段时间护理后,症状逐渐改善,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懈怠心理,导致不良行为习惯再次出现,若不能及时进行纠正,可能会导致前面的努力功亏一篑。因此,护士可以为患者制定行为方式记录单、用药情况记录表,并且让家属帮助患者做好相关记录,护士定时检查,这对患者能够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在患者出院之后,仍可让家属做相应记录,提升患者依从性。

综上所述,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规范化行为认知护理有利于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改善不良情绪,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曹璐,周滢鑫,任鹏,王薇,赵信科,刘凯.认知行为疗法对心血管疾病病人失眠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J].循证护理,2022,8(5):569-574

[2]肖琴,陈丽莉.以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双心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2,12(18):78-81

[3]何秀萍,张静,林云萍.团体积极体验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遵医行为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10(7):6-8

[4]曹璐,周滢鑫,任鹏,王薇,赵信科,刘凯.认知行为疗法对心血管疾病病人失眠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J].循证护理,2022,8(5):569-574

[5]王超男.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预警症状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5):2748-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