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 心血管内科 陕西西安 710300
【摘要】目的 探讨个体化心理护理联合舒适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选取2023年7月-2024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式,实验组采用个体化心理护理联合舒适护理干预方式,对比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 个体化心理护理联合舒适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个性化心理护理;舒适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效果分析
急性心梗(AMI)是一种以冠脉损伤为特征的疾病,其主要的发病机理是:冠脉内的血液供应突然下降或阻断,导致心肌细胞出现持续的疼痛、发热以及心电图的进行性变化。在心血管疾病中属于较为普遍的一种,可以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属于冠心病的重症。目前,心梗患者呈年轻化趋势,死亡率高达10%-13%,是心脏性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主要发生在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人身上,但其致病原因仍不清楚。发病时由于患者对疾病的未知害怕,从而导致不良心理的出现,造成睡眠品质下降、机体机能下降,使病情恶化,并形成恶性循环。传统护理以病情为基础,采取对应治疗措施。而个体化心理护理联合舒适护理则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用一种灵活、精确和全面的方法来处理一系列的问题,根据价值和期待以及以往护理经验,达到优质治疗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2023年7月-2024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6.78±8.69)岁,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7.63±8.13)岁,采用个体化心理护理联合舒适护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包括病房定期消毒、通风换气、疼痛护理等。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联合舒适护理,具体如下:
1.2.1稳定患者情绪
在进行护理过程中,应提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知道心梗的相关知识,常规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过程,减轻患者的焦虑,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在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护士应该表现出一种温柔的姿态,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要从语言、面部表情、行为等方面对患者给予关心,同时要对患者简要说明治愈病例、AMI治疗技术、监护仪器的应用等,让患者更加感觉到护士对患者的关心和关爱[1]。
1.2.2消除患者不适感
帮助患者把身体调节到舒服的位置,每隔2小时给患者翻身一次,然后从上到下对肩膀、背部、腰部、臀部进行重复的按摩,并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给患者做四肢、胸腹、头颈和脚部的拉伸,每一次按摩不低于5 min,用柔和的语气安抚患者,尽早把患者注意力从疼痛方面转移开来[2]。
1.2.3增加与患者沟通的机会
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增加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并调节患者因剧烈胸部疼痛而产生的消极心理情绪。
1.2.4向患者积极反馈病情信息并进行健康宣教
护士要运用适当的言语,有选择地告诉患者疾病的情况,把病因、临床表现、干预措施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资料告诉患者,让患者了解 AMI的情况,增加患者对 AMI的认识,增强患者的自信,及时告诉患者病情改善的消息,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3]。
1.2.5膳食调整
针对不同时期的患者制定相应的膳食方案,在急性期要坚持吃些清淡、低脂肪的流食或者是半流食,按需要进行多次、少吃。等情况稳定以后,可以多吃点粗纤维的食品,促进肠道的蠕动,多喝水,防止便秘导致的用力排便,从而加重心脏负担。
1.3 指标观察
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胸痛、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较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表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 | 例数 | 胸痛 | 心力衰竭 | 室性心律失常 | 发生率 |
对照组 | 50 | 5(11.53) | 1(4.13.26) | 2(5.26) | 8(21.05) |
实验组 | 50 | 1(2.70) | 1(2.70) | 0(0.00) | 2(5.41) |
x2 | - | - | - | - | 4.000 |
P | - | - | - | - | 0.045 |
3 讨论
传统的临床护理方法对患者个性化心理关怀缺乏足够的关注,使病人无法获得个性化的、全方位的舒适护理。研究显示,在实施心电监测及严密的访视系统中,病人对不熟悉的环境及器械发出的噪音会产生不安情绪,同时也会对未来工作、经济压力及未来的生活产生不确定的担忧。如果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态度很好,语气也很温柔,运用有效的交流方式与病人进行沟通,并且对病人的心情进行观察,就可以得到病人的信赖,减少病人的紧张和焦虑[4]。
综上所述,个性化的心理护理与舒适护理相结合,是一种针对病人个体化差异而设计的更加综合的护理方法,可以使疗效最大化。护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向病人解释有关的卫生常识,让病人尽快融入到护理工作,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同时,护士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病人的病情,以便指导病人,在遇到紧急状况的时候,采取更有针对性和更好的措施,减少各种负面情绪的冲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曹蕊.循证护理联合个体化心理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1):266-267.
[2]廖燕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舒适护理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12):144-146.
[3]承春霞,陈鹏,王永霞.个体化心理护理联合舒适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2,31(11):2061-2064.
[4]王翠娥,李聪菊.无缝隙护理联合心理护理提升AMI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云南医药,2024,45(0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