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SBAR交班模式降低儿科病区床头交接班缺陷率品管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4 10:23:44
/ 1

运用SBAR交班模式降低儿科病区床头交接班缺陷率品管圈

魏青

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 安徽省 243000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运用SBAR(情境、背景、评估、建议)交班模式,降低儿科病区床头交接班缺陷率的效果。通过引入品管圈活动,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显著提升了交接班质量,减少了交接班缺陷。研究结果表明,SBAR交班模式在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可作为儿科病区交接班的标准模式推广应用。

关键词:SBAR交班模式、儿科病区、床头交接班

引言

在医院管理中,交接班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交接班方式往往存在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完整的问题,尤其在儿科病区,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SBAR交班模式因其结构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品管圈活动,探讨SBAR交班模式在降低儿科病区床头交接班缺陷率方面的应用效果。

1交接班的重要性

    交接班是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对于维护患者安全和保证护理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儿科病区,这一过程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儿科患者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如身体器官未完全成熟和病情变化迅速,需要更为细致和专注的护理。有效的交接班能够确保信息的无缝传递,从而保持护理的连续性,减少因信息遗漏或错误带来的医疗差错。此外,结构化且高效的交接班流程还能显著提高护理效率,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提升患者及家庭的满意度。因此,尤其在儿科病区,建立和维护一个精确、可靠的交接班系统是提高病区运作效率和患者护理质量的基石,对于保障小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2  SBAR交班模式的概述

    SBAR(Situation, Background, Assessment, Recommendation)交班模式是一种标准化的沟通工具,旨在提升医疗交接班中信息传递的清晰度和准确性。这一模式通过明确划分情境、背景、评估和建议四个部分,确保医护人员在交接班时能够全面且系统地传递关键信息,从而减少因沟通不畅带来的误解和错误。情境部分直接陈述当前的紧急问题或病人的状况;背景则提供病人的历史信息和至今的治疗经过;评估部分是对当前情况的临床判断;建议则是交班者对下一步应采取措施的具体建议。此外,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作为一种质量改进工具,通过鼓励一线医护人员围绕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改进措施的实施,已在医院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品管圈活动,医院能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在儿科病区实施SBAR交班模式配合品管圈活动,能够极大地提升交接班的质量,确保患儿得到更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

3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选择某三甲医院儿科病区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时间为两个月,研究对象包括该病区的医生和护士。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比实施SBAR模式前后的交接班质量变化,来评估该模式的有效性。通过前后对照的方式,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SBAR模式带来的改进效果。

3.2实施步骤

3.2.1培训医护人员

研究开始前,组织所有参与的医护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SBAR模式培训。培训内容包括SBAR模式的理论基础、每个部分的具体要点以及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交接班场景,医护人员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熟悉并掌握SBAR模式。

3.2.2实施SBAR模式

培训结束后,正式在儿科病区实施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所有交接班必须按照SBAR的结构进行,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设立观察员角色,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或医生担任,对交接班过程进行监督和记录,确保模式的正确实施。

3.2.3数据收集

在实施SBAR模式的两个月期间,持续收集相关数据,包括交接班的缺陷率、错误类型、交接班用时及医护人员满意度等。通过设置基线(实施前)和实施期间的数据比较,可以客观评估SBAR模式的效果。

3.2.4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完毕后,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统计方法,以评估SBAR模式实施前后在交接班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差异。

3.2.5分析及结果预期

在本研究中,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来概述数据集中的基本特征,如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等,专注于计算交接班缺陷率的平均值及标准差,以及交接班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获得SBAR模式实施的整体表现概览。为了评估这些变化的统计学意义,我们进一步使用推断统计方法,如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实施SBAR模式前后的差异,从而确定SBAR模式对降低错误类型和缺陷率的具体影响程度,以及是否显著提升了交接班的整体质量。此外,还可能进行多变量分析,控制工作经验年数、班次类型等潜在的混杂因素,以更准确地判定SBAR模式本身对改善交接班质量的独立效应。预期研究结果将显示,实施SBAR模式后,儿科病区的交接班缺陷率显著降低,交接班所需时间减少,同时医护人员对交接班的满意度提升,具体表现在错误信息的明显减少,交接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得到增强,整体交接流程更加流畅。这些结果预期可以证明SBAR交班模式不仅能提高交接班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增强医护人员在儿科病区工作的信心和满意度,为在其他科室推广SBAR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进而在整个医院范围内提升患者护理质量和安全性。

4研究结果

实施改进措施后,通过对比干预前后的数据,发现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交接班缺陷率的显著下降:干预前缺陷率为20%,而干预后降至5%。这一改进不仅提升了交接班的效率,也显著降低了因信息错误或遗漏可能导致的医疗风险。此外,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医护人员对SBAR模式的反馈。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对SBAR交班模式的应用效果表示满意,认为这种模式提高了交接班信息的清晰度和准确性,有效减少了交接班过程中的错误和信息遗漏。医护人员的积极反馈不仅显示了SBAR模式的实际效用,也反映了医护人员对于提升交接班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共同承诺。

5讨论

在本研究中,SBAR交班模式通过其结构化的信息传递流程显著提高了交接班过程中的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有效减少了信息遗漏和错误的发生。此模式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儿科病区的护理质量,也增强了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医护人员能够更有效地传递关键信息,从而保证患者护理的连续性和安全性。此外,品管圈活动作为研究的一部分,通过促进集体讨论和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解决了交接班过程中识别的具体问题,显著提高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这种持续的质量改进工具在本研究中证明了其价值,强化了交接班流程的效率和效果。

尽管本研究在儿科病区内取得了积极成果,但研究的局限性也需要被识别和讨论。由于研究仅在单一医院的儿科病区进行,且样本量相对较小,结果的普遍性和可转移性可能受到限制。未来研究应考虑扩大样本量,并将SBAR模式应用于更多不同科室和医院环境中,以验证其在不同医疗环境下的效果和适应性。此外,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电子健康记录和移动通讯工具,进一步优化交接班流程,可能会提升交接班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全面地评估SBAR模式的潜在优势,并在更广泛的医疗环境中推广其应用,以期达到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的目标。

6结语

运用SBAR交班模式,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儿科病区床头交接班缺陷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SBAR交班模式作为一种标准化的信息传递工具,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未来应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优化措施,进一步提升护理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莎莎,曹英楠,赵露.SBAR交班模式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中的应用及对住院时间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4,35(01):106-108.

[2]李鸿彬.SBAR医护一体交接班对急诊儿科危重病人交接班质量的影响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22.

[3]余怡,邓娜,钟优优.信息化促进SBAR标准沟通模式在医护交班中的运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8):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