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人民医院 药品管理科 陕西延安 716000
一、前言
脑梗塞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梗塞的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其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脑组织损害的部位以及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轻症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重症患者不仅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还可继发脑水肿、脑疝、昏迷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虽然手术可以解决颅内动脉狭窄,但由于脑部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术后容易遗留并发症,也不作为脑梗塞患者的首选方案,多数的脑梗塞患者仍选择药物进行保守治疗,改善脑供血动脉闭塞、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中阿司匹林为脑梗塞患者常用的一种药物,可以通过防止血小板凝集,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治疗脑梗塞,对于轻微脑梗塞效果较好,但对于中重度脑梗塞患者临床效果有限。相关研究指出[2],硫酸氢氯吡格雷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治疗心、脑及其他动脉的循环障碍疾病,临床效果佳。基于此,本文将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探究该种治疗方式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二、所用材料与方法
2.1所用材料
选择延安市人民医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40例。纳入标准:(1)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塞,且为首次发病;(2)肝肾功能正常;(3)不存在严重的出血征象;(4)自愿配合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对于本研究选择的药物不耐受;(2)依从性较低;(3)发病前存在肢体残疾;(4)处于妊娠和哺乳期的女性。试验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6.59±6.75)岁。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7.13±6.9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本研究在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
2.2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护进行治疗、护理操作,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常规支持,保障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13,100mg*15片*4片)口服,100mg,qd,连续服用14d。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6 ,75mg*10片)口服,75mg,qd,连续服用14d。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满足正态分布,计数资料、计量资料(±s)、行χ2、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三、结果
3.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患者(80.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试验组 | 40 | 20(50.00) | 19(47.50) | 1(2.50) | 39(97.50) |
对照组 | 40 | 12(30.00) | 20(50.00) | 8(20.00) | 32(80.00) |
χ2 | 4.507 | ||||
P | 0.034 |
*采用神经功能评分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该量表主要包含视力、意识、语言、协调性和偏瘫五个维度,满分42分,分数越高提示神经功能越差。显效:症状明显改善,NIHSS经评估呈减少91%-100%;有效:症状有所改善,NIHSS经评估呈减少46%-9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3.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组别 | 例数 | 恶心呕吐 | 头晕头痛 | 胃肠道不适 | 总发生率 |
试验组 | 40 | 2(5.00) | 1(2.50) | 1(2.50) | 4(10.00) |
对照组 | 40 | 1(2.50) | 0(0.00) | 1(2.50) | 2(5.00) |
χ2 | 0.180 | ||||
P | 0.671 |
3.3两组患者Fugl-Meye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Fugl-Meye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Fugl-Meye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s)
组别 | 例数 | Fugl-Meye评分 | Barthel指数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试验组 | 40 | 35.74±10.33 | 78.21±10.25 | 20.55±8.03 | 77.35±9.63 |
对照组 | 40 | 36.06±10.45 | 63.21±11.09 | 21.98±8.22 | 59.07±9.17 |
t | 0.143 | 6.513 | 0.816 | 9.014 | |
P | 0.887 | P<0.001 | 0.417 | P<0.001 |
*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评估患者患侧肢体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功能,分数与肢体功能正相关。采用Barthel指数,从日常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方面进行评价,分数与自理能力正相关。
四、分析讨论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老龄人口的增多,脑梗塞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相关报道显示[3],脑梗塞是我国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比高达70%,我国脑梗塞的发病率位居世界第一位,每年新发脑梗塞的患者超过200万,每年因为脑梗塞死亡的患者超过150万,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较高的发病率致使临床不得不重视对于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
当下主流观点认为脑梗塞的发生与局灶性血液供应障碍、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关。患者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血供不足的发生快慢与时间长短、受损区域的大小与功能,个体血管结构形式和侧支循环等因素[4]。由于脑部组织对于缺血缺氧敏感导致脑梗塞的治疗时间窗窄,这也就要求临床及时评估病情和做出诊断,选择合理的药物进行治疗,改善患者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基于此本文将硫酸氢氯吡格雷结合阿司匹林片用于收治的脑梗塞患者中。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80.00%)(P<0.05)。究其原因,阿司匹林虽为临床的常用药,可以通过与机体内的环氧化酶作用,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但单独使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且长期使用还会加速血栓的形成,引起肝肾功能损伤,对患者病情的恢复造成不良影响。硫酸氢氯吡格雷化学名乙酸甲酯硫酸氢盐,为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该药在口服吸收后,起到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同时调节糖蛋白、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脑血管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加速梗死区域的血流恢复,减少神经细胞坏死。
相关药理学研究还指出[5],使用氯吡格雷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提示该药的安全性可靠。在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能很好证明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结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安全性。由于脑组织对于缺血缺氧敏感,当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后,患者即便能获得有效的临床治疗,但极大可能会遗留后遗症,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的同时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中肢体功能障碍以及认知障碍为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部分需要卧床的患者还易并发肺部感染、肺栓塞,导致患者预后不佳。治疗后,试验组患者Fugl-Meye评分、Barthel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以刺激纤酶的释放,从而加速血栓的溶解,通过提高血液流动性,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促进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对于脑梗塞患者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结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临床效果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脑梗塞症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性高,值得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分析以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4(1):0017-0020.
[2]米海华.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4(2):0064-0067.
[3]耿建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4(1):0056-0059.
[4]张燕杰.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效果观察[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4(2):0084-0087.
[5]陈亚珠,侯玉琳,聂小萍.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3,16(27):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