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1
【摘要】 目的 研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HIV/AIDS患者在接受伏立康唑治疗过程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情况。 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在医院中收治的22例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HIV/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分为快代谢型 (EM)组、中等代谢型(IM)组、低代谢型(PM)组,均采用标准剂量治疗,比较各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和治疗效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代谢型(PM)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快代谢型 (EM)组、中等代谢型(IM)组。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HIV/AIDS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效果可能无相关性,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相关性,特别注意低代谢型患者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剂量,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关键词:HIV/AIDS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CYP2C19;基因多态性;不良反应
艾滋病是由HI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病毒逐渐损害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增加他们患各种机会性感染的风险,尤其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伏立康唑经常作为一线药物给予侵袭性真菌感染的HIV/AIDS患者使用[2]。伏立康唑属于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它的抗菌范围广、抗菌效应强大且副作用相对较小[3]。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HIV/AIDS患者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药物伏立康唑代谢的影响。伏立康唑主要通过肝脏中的CYP450氧化酶体系代谢,特别是CYP2C19基因的多态性对其代谢过程有显著影响,尤其是CYP2C192、CYP2C193和CYP2C19*17基因突变体。研究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22年1-12月,医院收治了22例HIV/AIDS患者,确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根据DNA基因检测结果,将这些患者分为高代谢型(EM组)、中等代谢型(IM组)、低代谢型(PM组)三组。符合条件的患者年龄≥18岁,且满足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肝或肾功能异常及影响伏立康唑代谢的联合药物使用。
1.2 研究方法
1.2.1 DNA提取与检测方法
采集5ml抗凝全血样本,使用血液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HIV/AIDS患者的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基因型。
1.2.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DNA基因结果分为高代谢型(EM)、中等代谢型(IM)、低代谢型(PM)三组,制定标准化的抗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方案:所有患者接受伏立康唑治疗,负荷剂量为每12小时一次,6mg/kg;维持剂量为每12小时一次,4mg/kg。
1.2.3 观察指标
(1)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2)统计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不同CYP2C19基因型的分布:681GG-636GG、681GA-636GG、681GG-636GA、681AA-636GG、681GA-636GA。
(3)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描述,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22例,男18例,女4例,平均年龄(54.18±16.63)岁,BMI平均为(20.16±2.71)kg·m-2 ,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BMI等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侵袭性真菌感染HIV/AIDS患者CYP2C19基因型频率结果
对于22名患者进行了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共有5种双位点基因型。其中,快代谢型(EM)组有6例(27.27%),中等代谢型(IM)组有10例(45.46%),低代谢型(PM)组有6例(27.27%)。见表1。
表1 侵袭性真菌感染HIV/AIDS患者CYP2C19基因型频率结果
CYP2C19基因型频率 | EM组 | IM组 | PM组 | ||
681GG-636GG | 681GA-636GG | 681GG-636GA | 681AA-636GG | 681GA-636GA | |
例数[例(%)] | 6(27.27) | 7(31.82) | 3(13.64) | 5(22.73) | 1(4.54) |
合计[例(%)] | 6(27.27) | 10(45.46) | 6(27.27) |
2.3 代谢类型分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3种基因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3 代谢类型分组患者治疗情况对比
治疗情况 | EM组(n=6) | IM组(n=10) | PM组(n=6) | χ2 | P值 |
治疗效果[例(%)] | 6(100) | 9(90) | 5(83.33) | F=1.027 | 0.598 |
不良反应[例(%)] | 0(0) | 2(20) | 4(66.67) | F=7.211 | 0.027 |
3 讨论
HIV/AIDS患者接受伏立康唑治疗时,疗效因个体而异。伏立康唑主要在肝脏通过CYP450酶系代谢,这种代谢差异可能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相关。本研究检测了CYP2C19基因型,发现快代谢型(EM)组和低代谢型(PM)组各有6例(27.27%),中等代谢型(IM)组有10例(45.46%),结果与先前的研究一致。
研究显示,不同CYP2C19基因型患者在一般临床表现上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接受标准剂量治疗,总体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低代谢型(PM)组明显高于快代谢型(EM)和中等代谢型(IM)组,暗示伏立康唑代谢缓慢可能增加副作用风险。
综上所述,CYP2C19基因变异与HIV/AIDS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效果关系不清,但与不良反应风险相关。对于低代谢者,应监测血药浓度并调整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参考文献:
尹科,何盛华,郭楠等.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与CD4+T淋巴细胞间的关联性[J].中国微生态学志, 2019, 31(02): 167-170.
[2] 王晓晨,王思箭,刘林夕等.伏立康唑个体化给药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20,45(01):16-25.
[3] 沈银忠,卢洪洲.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J].微生物与感染,2015,10(05):27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