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品质量检验技术研究院 国家玉石金银饰品检验检测中心(河南) 河南郑州 450018
摘要:随着网络直播和视频号的兴起,微透明软玉作为新兴消费热点备受关注。本文分析了通过显微镜、折射率、紫外荧光、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对这类样品进行的检测与分析。研究发现,微透明软玉通常呈现灰色、白色或浅绿色,具有强玻璃光泽和特殊的猫眼效应。红外光谱检测尤为关键,能够有效区分充填处理与未经处理的软玉,进一步确保消费者的选择和信任。
关键词:微透明软玉;红外光谱;光泽;猫眼效应;充填处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直播、视频号的流行,透明度高、“水头足”、“光感好”、具猫眼效应的软玉,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了消费者的新团宠。随之而来,实验室收检的此类样品也越来越多,针对收检的这一类样品,我们使用显微镜、折射率、紫外荧光灯、红外光谱仪等仪器设备对其进行检测、分析[1]。
软玉是主要由为透闪石、阳起石组成,可含方解石、透辉石、石墨、黄铁矿、铬铁矿、磁铁矿、石英、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硅灰石、磷灰石、石榴石等。当有其他矿物的介入时,其放大检查,折射率,紫外荧光和红外光谱均会发生变化[2]。本篇文章分析的样品是,在红外光谱反射法中未检测出含方解石、透辉石、石英等其他矿物存在的微透明软玉。
肉眼观察:
1.颜色:
软玉的颜色:浅至深绿、黄至褐、白、灰、黑等色。
微透明软玉多呈灰色、白色、浅绿色等,以浅色调为主。
光泽:
软玉的光泽: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
市场上常见的软玉,亚光抛光下呈油脂光泽,亮光抛光下呈玻璃光泽。
此类微透明的样品,大多数“抛高光”,样品可呈现强玻璃光泽。
特殊光学效应:
软玉的纤维交织结构,使得其在特定的切磨雕刻下,可呈猫眼效应。
此类微透明的软玉,珠链、圆弧形的戒面多呈现猫眼效应。
常规仪器的检测:
折射率:
软玉折射率为1.606~1.632,点测法常为1.60~1.61。
此类微透明的软玉折射率点测也在此范围。
紫外荧光:
软玉的紫外荧光常为惰性。
此类微透明的样品长波下会有蓝白、绿白色的荧光,短波下的荧光稍弱;少部分样品是无荧光。一些绳子可具有强蓝白色、绿色的荧光,如果样品为珠链类的,应避开绳子的影响,再做判断。
放大检查:
软玉的放大检查为:纤维交织结构,矿物包体。
这种微透明的软玉一部分会呈现纤维交织结构,表面光泽无异常。一部分样品则会出现表面光泽差异,局部会出现酸蚀纹;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样品抛光比较差的情况下,显微镜下也会发现表面光泽的差异,如果样品得到很好的抛光,光泽差异和酸蚀纹很难观察。
密度:
软玉的密度:2.95(+0.15,-0.05)g/㎤。
此类样品中未含配件类的吊坠、手镯类,密度均在软玉密度的范围内,部分为珠链、镶嵌品等,不满足实验室测量密度的要求,因此部分样品未做密度分析。
红外光谱测试:
参考标准GB/T16553-2017《珠宝玉石 鉴定》、文献《充填软玉的特征与鉴定》、《充填软玉的特征与鉴定》中可知,充填软玉和未经处理的软玉在红外光谱反射法检测中无明显差异,但在红外光谱透射法检测中,有很大的差异性。未经过处理的软玉,以5220cm⁻为中心有强吸收带,2300~3200cm⁻
范围内无明显的吸收峰,仅在2701,2851cm⁻
处有吸收峰,此吸收峰为表面抛光蜡伸缩振动所致。而充填处理的软玉,5220cm⁻
为中心吸收带没有或者很弱,在2300~3200cm⁻
范围内有强吸收峰,特别是环氧树脂中由苯环伸缩振动致红外吸收弱谱带3028cm⁻
处,与之对应由γas(CH₂)不对称伸缩振动致红外吸收谱带2922cm⁻
处。如果样品厚度超过1cm,就会影响红外光的透过率,2300~3200cm⁻
也有可能出现全吸收[2-3]。
笔者通过使用美国尼高力 Nicolet is5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样品进行分析。测试条件:取谱范围:6000~400cm⁻,分辨率为8cm⁻
,扫描次数:32次,采样增益:8。由于未经处理的软玉和充填软玉,反射法无明显差异,因此只对样品进行透射法的检测,可出现下面两类情况(分别为图一、图二)。
图一
图二
图一出现5220cm⁻为中心的强吸收带,2300~3200cm⁻
范围内是无明显吸收峰,仅在2701cm⁻
处可见表面抛光蜡的吸收,依据GB/T 16552-2017《珠宝玉石 名称》可知,此类样品的检测结果为和田玉。
图二中,以5228为中心的吸收带比较微弱,,在2300~3200cm⁻范围内有强吸收峰,不单单出现了2709cm⁻
、2851cm⁻
处抛光蜡的吸收峰,还有3023cm⁻
、2989cm⁻
、2918cm⁻
的吸收峰,结合样品的紫外荧光、放大检查等检测结果,可确定样品经过了充填处理。
总结:
随着市场的发展,软玉种类的多样化,优化处理的方法不断更新,标准的滞后性使得我们在检测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遇到因其他矿物存在而引起的检测数据的异常,我们在检测结果中需要体现,如果没有其他矿物的存在,样品出现非惰性的紫外荧光(珠链抛开绳子的影响)、放大检查的酸蚀纹、表面光泽的差异、透明度高等情况,我们更需要谨慎,通过红外光谱进行再次确认,是否出现5220cm⁻为中心的强吸收带,2300~3200cm⁻
范围内是否有吸收谱带(样品厚度超过1cm,2300~3200cm⁻
也有可能出现全吸收),必要的时候,使用激光拉曼光谱仪等大型仪器再次分析,正确的分析出样品是否经过充填处理。
柴凤梅,帕拉提.阿布都卡迪尔.和田软玉与青海软玉的宝石学特征对比研究[J].新疆工学院学报,2000,21(1):77-80
鲍勇,曲雁,金颖,等.局部漂白充填处理和田玉的鉴定特征[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2,14(04):35-39.
李建军,孟丽娟,丁秀云.充填软玉的特征及鉴定[J].中国宝石, 2006, 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