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中医医院 四川广元 628000
【摘要】目的:分析穴位按摩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心理情绪影响。方法:2023-3~2024-3下肢骨折患者60例,比对组30例落实常规护理措施;分析组30例开展穴位按摩联合中医情志护理;比较不同方案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分析组焦虑与抑郁评分均低于比对组,P<0.05。分析组并发症低于比对组,P<0.05。结论: 穴位按摩联合中医情志护理临床应用价值颇高,针对下肢骨折患者应用可改善其心理问题,还可保障护理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情志护理;下肢骨折;穴位按摩;心理情绪;并发症
下肢骨折是指下肢骨骼(如股骨、胫骨、腓骨等)由于外力作用而发生的断裂或破损。下肢骨折常见于交通事故、运动损伤、跌倒等意外事件,一旦发生骨折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1]。中医在治疗下肢骨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节人体整体功能,通过中药、针灸、穴位按摩等方法,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其中穴位按摩应用率颇高,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改善机体疼痛、消肿等。但因患者术后卧床休养,需要家人的照顾与陪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其内心易出现负性情绪,予以其中医情志护理非常重要。中医情志护理通过心理疏导、情感支持、音乐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调节情志,缓解因骨折导致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2]。因此,本文就针对下肢骨折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措施,重点分析穴位按摩联合中医情志护理效果与临床应用价值。
1基础资料与护理方法
1.1 基础资料
2023-3~2024-3下肢骨折患者60例,因具体实施的护理措施不同将其划分为2个小组,比对组30例,35-63岁,平均年龄(49.82±1.65)岁,男16例,女14例;分析组30例,35-64岁,平均年龄(49.87±1.68)岁,男15例,女15例;各组基线数据较比,无差异性P>0.05。
1.2护理方法
比对组:落实常规护理措施:术后辅助患者调整正确体位,遵医嘱予以其抗感染药物,在机体允许的状况下开展康复训练。
分析组:开展穴位按摩联合中医情志护理:(1)穴位按摩:穴位选择足三里、内外膝眼穴、环跳穴、曲泉穴、血海穴,采用点按揉的方式开展按摩,每个穴位按摩时间不可低于50s,用搓拿法按摩周边软组织。(2)情志护理:①情志疏导: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适度关心和鼓励。②音乐疗法:选择柔和、舒缓的音乐,帮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紧张和焦虑。每天固定时间播放音乐,让患者在放松的音乐环境中休息。③呼吸放松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练习,每次吸气和呼气时都要缓慢而均匀,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增强呼吸深度,促进全身放松。④情绪管理:让患者记录每天的情绪变化,帮助其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整。教授患者一些简单的放松技巧,如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冥想等,帮助其在情绪波动时保持平静。⑤家庭支持和教育: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骨折康复和情志调节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其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1.3 观察指标
应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情绪加以观察与判定,总分值100分,分值与心理状态为负相关。同时,观察护理过程中患者机体是否有并发症出现。
1.4统计学方法
SPSS 25.0统计对本文数据处理,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以P<0.05,说明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
2结果
2.1 组间心理情绪的比较
分析组焦虑与抑郁评分均低于比对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组间心理情绪的比较(±S,分)
小组 | 例数 | 焦虑 | 抑郁 |
比对组 | 30 | 50.21±3.65 | 48.65±3.41 |
分析组 | 30 | 37.00±2.16 | 32.68±1.84 |
t | 17.060 | 22.575 | |
P | 0.000 | 0.000 |
2.2 组间并发症的比较
分析组并发症低于比对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组间并发症的比较(n,%)
小组 | 例数 | 关节僵硬 | 下肢静脉血栓 | 骨筋膜室综合症 | 总发生率 |
比对组 | 30 | 3(10.00) | 2(6.67) | 1(3.33) | 6(20.00) |
分析组 | 30 | 1(3.33) | 0(0.00) | 0(0.00) | 1(3.33) |
X2 | 4.043 | ||||
P | 0.044 |
3 讨论
股骨骨折、胫骨和腓骨骨折与踝关节骨折等均属于下肢骨折,骨折部位剧烈疼痛、肿胀、瘀斑,活动受限,受伤部位的功能受限,如不能行走或站立。手术是治疗下肢骨折首选方案,但为进一步提高患者机体康复速度,保障预后,予以其护理服务非常重要。
中医护理有整体调理、促进愈合、疏通经络、功能康复和减少并发症等优势[3]。通过一系列高效且舒适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下肢骨折的治愈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其中穴位按摩联合中医情志护理效果较为显著。穴位按摩可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环,增加骨折部位的血流量,有助于加快骨折愈合,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有效缓解骨折部位的疼痛,减轻患者的不适感,而且穴位按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减少骨折后局部的肿胀,促进瘀血的吸收,减轻疼痛,促进肌肉和关节的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提高下肢功能的恢复速度。中医情志护理可调节患者心理负性情绪,而且良好的情志状态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促进骨折愈合,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缩短康复时间,提高康复效果,其与穴位按摩联合应用可进一步确保患者生理与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患者应用穴位按摩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可调节其心理压力,还可减低术后并发症,利于机体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敏,赵紫瑞. 穴位按摩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7):176-178.
[2] 刘盈,李峥. 穴位按摩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应用于下肢骨折术后的效果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6):247-250.
[3] 钱都. 穴位按摩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术后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功能恢复的影响[J]. 饮食保健,2020,7(17):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