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0 14:55:12
/ 1

临床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

王海生

旺苍县人民医院 四川广元 628200


【摘要】目的:分析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方法:以时间2023年2月-2024年2月为区间,随机择取区间内8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严格按照随机数表法作平均分组处理,并予以不同治疗(对照组40例,予鼓室抽液及抗感染治疗、观察组40例,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鼓室注射治疗),分析疗效及差异。结果:经治疗,临床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而言,疗效更佳(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无差异(P>0.05)。结论:临床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鼓室注射治疗,疗效明显,且安全性较高,临床具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盐酸氨溴索;鼓室注射;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作为耳部疾病的常见类型,在儿童群体中呈现出较高的发病率,对患者的听力功能及整体生活质量构成显著影响[1]。现如今,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进步与不断发展,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通过鼓室注射的方式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有望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带来突破。然而,目前关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确切疗效及安全性,尚缺乏充分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支持[2]。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深入剖析临床病例数据,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可靠、科学的决策依据,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提升生活质量。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时间2023年2月-2024年2月为区间,随机择取区间内8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严格按照随机数表法作平均分组处理。其中,对照组40例,男女:21∶19,年龄:6~58岁,中位(31.25±5.20)岁;观察组40例,男女:22∶18,年龄区间5~56岁,中位(30.57±3.65)岁。经临床比对,各组别基线资料具有显著可对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针对该组内患者,临床将开展鼓室抽液治疗,同时加以1% 呋麻喷鼻液滴鼻及口服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实际操作:首先,针对患者外耳道进行常规消毒,随后在鼓膜紧张部的后下方或前下方,需要使用注射器,以轻柔的手法注入中耳腔。回抽过程中,务必要维持操作的细致和温和,以确保所有的气泡液体都被彻底吸出,然后再小心拔出针头。在完成鼓室抽液后,按医嘱予以相应的抗感染治疗[3];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鼓室抽液治疗基础上,联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鼓室注射治疗,实际操作:在完成鼓室抽液后,利用针孔将15mg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5mg的地塞米松进行混合,并小心地注入患者的鼓室中。在这一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反馈,一旦患者表示咽部出现苦味,便立即停止注射。随后,为防止感染和保持清洁,使用消毒棉球对患者的外耳道进行填塞处理。

1.3 观察指标

    (1)通过患者临床症状变化进行疗效分析;(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SPSS22.0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c2检验;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组间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0

12

17

11

29(72.50)

观察组

40

24

14

2

38(95.00)

c2

-

-

-

-

6.259

P

-

-

-

-

0.021

2.2 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具体情况详见表2:

表2 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恶心

肠胃不适

总发生率

对照组

40

1

1

2(5.00)

观察组

40

1

0

1(2.50)

c2

-



0.241

P

-

-

-

0.568

3. 讨论

研究表示,分泌性中耳炎作为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该病症在儿童群体中尤为多发,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症状包括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由于耳痛并非显著症状,儿童患者往往难以准确描述自身感受,从而可能导致病情延误,对治疗及后续康复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患者的语言发育。目前,临床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成因,经研究证实,咽鼓管阻塞是引发该病症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受到阻碍时,中耳内部的气体逐渐被黏膜所吸收,进而造成中耳腔内出现负压状态。在负压影响下,中耳黏膜的静脉会出现扩张现象,同时其通透性也会相应增加,该变化导致血清渗出并逐渐积聚在中耳内,最终形成积液,因此,咽鼓管阻塞对于该病症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4]。

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临床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抗炎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以控制炎症发展,缓解症状。其中,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作为一种经过科学验证的黏液溶解剂,通过鼓室注射的方式能够直接作用于中耳腔,有效改善中耳通气引流状况,并显著减轻炎症反应,进而促进患者听力功能的恢复[5]。同时,联合使用地塞米松能够进一步增强其抗炎作用,提升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科学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系统评估了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采用的鼓室抽液及抗感染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鼓室注射治疗的患者在总体疗效上呈现出显著优势,且未观察到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从而验证了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作为临床一种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具备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临床期待未来更多严谨、科学的临床研究能够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许亮.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J]. 临床合理用药,2023,16(14):140-143.

[2] 叶青,曾卓琴,陈帆. 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研究[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1,36(1):7-9.

[3] 肖媛烨,魏国箐,李莹. 地塞米松联合盐酸氨溴索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J]. 中外医药研究,2024,3(5):42-44.

[4] 李毅,刘宇,李钢. 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和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 西北药学杂志,2023,38(2):198-202.

[5] 刘土辉,李琦,张洪宇. 盐酸氨溴索鼓室内注射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治疗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耳积液、血清PCT及hs-CRP的影响[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3,38(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