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祠堂文化根基尤其深厚。祠堂文化指的是以祠堂为中心的流传于宗亲之间的传统文化。祠堂,又叫宗祠、家庙。而皇帝、诸侯就称为太庙,是广大汉族同胞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祠堂不仅是记录一个家族的辉煌和传统,更是一个家族的盛典记载,也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
家族祠堂,又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修缮修建祠堂不仅是人们对历史遗迹的补救,也是家族后辈对祖先长辈们的缅怀和尊敬。祭祀就是感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文明。
自古以来,皇帝诸侯有太庙,而农村百姓无家庙。过年时,在自家堂屋内,挂张主子,祭拜自家祖先。上书“某氏门中历代宗亲之神主”,下边是曾高祖、高祖、曾祖、祖、父五亲。
据有关文献史料记载,明代礼部尚书夏言向嘉靖皇帝呈奏,建议在全国农村平民百姓中建家庙,以祭祀先人,嘉靖帝于嘉靖15年(公元1536年)恩准。诏天下庶民百姓,可立家庙。从此,全国各地纷纷建祠立庙。
新密境内祠堂,大都是从明朝后期才开始建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有约140座左右,如苟堂镇靳寨刘氏祠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祠堂序碑文记载,该家庙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重修建时200余年,距今已400多年,1998年又重建。新密境内的祠堂大都是建国前建的,一般都是砖木结构,青砖蓝瓦,坐北朝南。祠内建有主殿、厢房等,有大门。在科举制度中有功名的人,祠堂门两边立有功名旗杆,高达几丈。若是获进士出身的旗杆上做有两个四方斗。举人是一个四方斗。文进士功名的多雕成笔锋,武功名进士的多雕成刀戟或座狮。这些建筑格局,都是围绕着“天井”自成一体,充分体现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人合一”。新密历史修建、修缮、改建祠堂落成后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朝祖、点主、读祭文、行大礼,并有文艺节目助兴等。一般祭祀活动都选在清明节或农历十月初一,这些成为新密地区民间祭祀活动的习俗。充分体现了族人怀念祖先、尊祖敬宗的精神。
全国各地祠堂建设规模有大有小,具实际情况而定。南方比较多,如广东、湖北规模较大、数量多,但具体功能大同小异,有些涉及海外人士,如山西洪洞大槐树,广东、福建沿海地区,通过这些活动,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新密靳寨刘氏祠堂重修后,上房为三间带走廊的琉璃瓦砖房,正堂供奉刘氏祖牌,屋内有二十四孝图。还保存有清同治七年(1868年)十月考取二甲第一名武进士(俗称“传胪”),授正五品三等侍卫,后官至正二品总兵刘金华同志的四幅兵部尚书荣禄、浙江巡抚增瑥、浙江提督吕本元等大臣保奏其升迁的奏章复制品,分别是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宣统元年九月。
走廊正堂两边挂有钦点传胪和武魁碑匾。同时祠堂还收藏有一块当年刘金华得中武传胪回家祭祀祖先留下的一面回避牌。院内东侧有石碑长廊,其中有刘金华将军的生平简介,本族从山西洪洞迁来经过等。主房东房山上有铁支钗,代表着该族中有获武功名的人。同时建有大门,刘氏族人以刘金华为榜样。据了解,刘氏族人每五年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活动结束后举行座谈,同时多次到外地拜访祭祀各分支的祖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育后代尊祖敬祖。在当地影响较大,同时启迪后代人不但尊祖敬祖,还要孝敬活着的人,传承中华美德。在此影响下,在刘氏比较集中的靳寨村、小刘寨村、石庙村,每年都在重阳节这天举行孝道文化,举行敬老孝老活动。靳寨村给老人发放衣物,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子等,进行公开表彰;石庙村发放衣物,给老人开展洗脚活动。小寨村举行了七届孝道文化节活动,给全村70岁以上老人300多人每人发放200至1000元红包、米、面、油。公开评选好媳妇、好儿子、好妯娌、好婆婆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此影响下其它很多村纷纷响应,有力推动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祠堂除了供奉、祭祀先祖活动场所外,在封建社会时代还是族长行使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中的重大事项要在祠堂处理。
现在祠堂的功能和作用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祭祖敬宗,纪念祖先,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启迪后人敬老孝老。二是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三是成为道德教育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碑记、二十四孝图、族规、族训,倡导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等好传统,发扬文明道德和善友好的新风尚。四是收集陈列书画、古碑等,增进文化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等。五是商量推荐本族理事会组成人员和本族重大事项,如祭祀活动、准备工作、外出寻亲等。
祠堂文化既是家族之间维系宗族亲情的关系纽带,也是社会文化中多维文化空间的组成部分。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海外移民与祖国家乡的关系,对于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推动社会向善向好发展,在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中,乡村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祠堂可以说是一个民间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是传承家族文化的厚重之地。
总之,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自己的宗祠文化,既是对古文化遗产建筑的爱护,又是族人纪念先祖、凝聚族人朝拜的圣地。对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新风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