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文化街小学 8107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教学逐渐转向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通过案例分析、教学策略研究等方式,本文提出了若干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旨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抽象思维,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本文还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抽象素养、教学实践、教育创新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数学抽象素养的提升[1]。数学抽象素养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石,更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数学抽象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中,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实践性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然而,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本文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为例,深入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结合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本文旨在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期能够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本文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育
1.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中,新标准特别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数学态度[3]。具体来说,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小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内容涵盖了四则运算、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方面。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该教材还融入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插图和案例,使得数学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5]。
三、数学抽象素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 数学抽象素养的定义
数学抽象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将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学符号和逻辑推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素养包括概念理解、符号运用、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等多个方面。
数学抽象素养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它要求学生具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以及通过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2. 数学抽象素养的重要性
数学抽象素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关键作用。良好的数学抽象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发展,也对其他科学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数学抽象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通过抽象和归纳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种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在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也同样重要。
四、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
1. 改进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注重其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数实例,如商品价格、身高测量等,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和性质。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2. 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互动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6]。首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其次,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学游戏和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抽象过程,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评价体系的完善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提升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重要保障。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应注重其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项目成果等,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体系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1. 案例一:运算律的教学
在教授“运算律”这一单元时,教师采用直观演示、情境教学和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具体的实例和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概念和应用[7]。
教学设计:
情境引入: 教师首先引入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例如超市购物。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买了3瓶水,每瓶5元,再买了2袋零食,每袋8元,那么总共花了多少钱?”通过这种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重要性。
直观演示:教师利用图示或实际物品,演示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应用。例如,用不同颜色的积木代表不同的数,通过重组积木展示结合律的过程(如(3+5)+2与3+(5+2)的结果相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运算律的原理。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运算顺序是否影响结果,并记录下各自的思考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加深对运算律的认识。
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
教学效果:
通过情境引入、直观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运算律的基本概念。他们能够准确地应用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进行简化计算,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反思与改进:
尽管教学效果显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学生对运算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为此,教师可以在后续教学中提供更多的练习和实例,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运算律的理解和应用。此外,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概念。
2. 案例二:三角形的教学
在教授“三角形”这一单元时,教师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和动手制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多感官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8]。
教学设计:
实物展示: 教师首先展示一些常见的三角形模型,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感受这些三角形的形状和特性。通过直观的实物展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具体形态。
多媒体演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三角形的分类和基本性质。例如,通过动画演示三角形的内角和、边的关系等,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三角形的不同类型和特性。多媒体演示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
动手制作: 学生分组制作三角形的模型,例如用卡纸制作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测量内角和边长等。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结构和性质。动手制作活动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与讨论: 在制作和展示模型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对三角形的理解。通过合作与讨论,学生能够互相启发,进一步深化对三角形的认知。
教学效果:
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和动手制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多感官的体验中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性和分类。他们不仅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常见的三角形,还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进一步深化对三角形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抽象能力。
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记忆有些混乱,特别是在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区别上。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分类练习和使用记忆辅助工具(如图表和卡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此外,增加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例如建筑和设计中的三角形应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3. 案例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
在教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时,教师采用情境教学、示范演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9]。
教学设计:
情境引入: 教师首先引入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例如购物找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买了一本书,价格是12.45元,用20元支付,应找回多少元?”通过这种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示范演练: 教师通过板书详细演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步骤,包括对齐小数点、逐位相加或相减以及处理进位和退位等。通过详细的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技巧。
合作学习: 学生分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练习,并互相检查和讨论计算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和互助,巩固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
实践应用: 教师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小数加减法进行计算。例如,计算家庭购物的总花费和找零等。通过实际应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教学效果:
通过情境教学、示范演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他们不仅能够准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还能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反思与改进:
尽管教学效果显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学生在处理进位和退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较长的小数的加减法计算。为此,教师可以在后续教学中提供更多的练习和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技巧。此外,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帮助和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任务并理解其相关知识。
六、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学生在数学抽象素养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一进步不仅体现在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上,更体现在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显著增强上。
在理解数学概念方面,学生现在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具体实例将抽象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体系。在运用数学概念时,他们能够灵活地将其应用于各种数学问题中,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归纳,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学生现在能够更清晰地分析问题,通过逻辑推理和归纳分类等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化为简单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他们的思维更加严谨、条理,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再依赖于教师的直接指导。
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学生现在能够更快速地识别问题类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他们不仅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还能够应对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表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等。为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七、总结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本文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详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教学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和内容的优化,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小学数学教育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2].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
[3].李华.《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2021, 12(3): 45-50.
[4].王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0, 9(6): 23-28.
[5].张红.《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2019, 11(2): 34-38.
[6].赵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抽象思维培养》. 2018, 8(5): 40-45.
[7].李明.《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教学实践》. 2017, 10(3): 19-22.
[8].陈晓红.《数学教育中的素养培养》. 2016, 7(4): 15-18.
[9].吴丽丽.《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2015, 9(7): 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