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1 09:29:51
/ 1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包璇

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江畔人家分校


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策略,包括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体验和完善评价体系。通过理论阐述与教材教学例子的结合,详细分析了这些策略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提供了实践指导。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

在当今社会,核心素养已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法治意识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而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天然的契合点。因此,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融入劳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将从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体验和完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整合课程内容,凸显劳动教育

课程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整合课程内容对于凸显劳动教育至关重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潜藏着诸多劳动教育资源,它们或隐或现于课文叙述、情境设置及活动安排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蓝本,深入剖析并挖掘这些资源,巧妙地将劳动教育与课程内容相融合,让劳动教育不再是附加品,而是成为课程的核心构成部分。通过整合,学生在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能自然领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与喜悦。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一课时。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自理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家庭中承担的家务劳动,并分享劳动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然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和技巧,如如何扫地、擦桌子、整理房间等。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尝试承担一项新的家务劳动,并记录下劳动过程和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够亲身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培养家庭责任感和自理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习兴趣起着关键作用。传统教学方法多侧重于知识的单向传授,易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参与度,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习效果不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勇于突破传统框架,积极探索并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形式。通过引入情境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创新不仅能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还能让学生在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效提升学习效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时。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班级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别扮演值日生、同学和老师等角色,模拟班级值日的场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值日生的职责和辛苦,了解班级卫生和秩序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更好地履行值日生的职责,为班级做出贡献。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加强实践体验,培养劳动技能

实践体验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环节,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技能至关重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积极策划并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注重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劳动的全过程,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通过实践体验,学生不仅能逐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方法,还能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强烈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劳动实践能够锻炼学生的体魄,磨砺其意志,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成长为有担当、有能力的社会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时。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环境和设施,培养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责任感。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一次校园美化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环境和设施,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校园美化劳动,如捡拾垃圾、修剪枝叶、擦拭橱窗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工具、如何分工合作等。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劳动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够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劳动技能和责任感。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致力于构建一套全面、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以精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与综合素质。这一体系需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既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又重视其最终的学习成效。同时,评价体系应倡导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此外,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也应纳入其中,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通过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综合素质,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我参与 我奉献》一课时。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一次社区服务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前,教师可以制定详细的评价方案,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劳动态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成果和收获。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分享,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够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体验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共同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耿民,彭喜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单元实践作业的目标、内容与评价[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4,(11):43-47.

[2]尹绍清,黄可欣,旷雅尹.新课程标准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4,39(06):125-135.

[3]张斌.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4,(31):63-65.

[4]陆惠庆.核心素养导向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路径[J].新课程研究,2024,(16):69-72.

[5]李娜娜.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题化教育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4,(0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