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双桥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成都 610051
《说文解字》曰:“汗,人液也”。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和排泄的一种生理现象,主要由自主神经支配,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完成。汗液主要由水、电解质、尿素等组成。
1.中医对汗的认识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中医关于汗的论述,《素问·阴阳别论》中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后世注言“阳加于阴谓之汗,言阳气有余,内加于阴,阴得阳而外出,故谓之汗”,说明当时古人对汗的产生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汗为心之液”,李时珍有注云:“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故曰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体现了“汗血同源”。汗属津液,也更印证了“津血同源”的说法。
何谓“阳加于阴谓之汗”?上焦之阳使津液气化之后藏于腠理之间,当阳气有余则津液耗伤,可见无汗而身热;当阴气有余则阳气弱津液盛,可见多汗身寒;阴阳俱盛则有寒邪郁表,可见无汗而寒。只有阴阳平衡时津气藏于皮下,腠理开时才能汗出。但腠理开汗出的同时也耗损卫气,卫气随汗出而外散。也就是说汗出涉及到阴阳两个方面,所以正常汗出具有调节阴阳,保持平衡的重要作用,也从反面证实了汗出的异常,即是汗的病理状态。汗出异常其一表现为汗出过少甚至无汗;其二表现为汗出过多,二者的形成均与人体正气、致病的邪气两个方面有关。
2.汗证的临床表现
不出汗不好,过度出汗也对身体有害。汗出过少甚至无汗是很多疾病的根源。很多月经疾病与此相关,而保持汗孔的正常开阖也更有利于有关皮肤疾病如荨麻疹、湿疹等的恢复。汗出过多会伤气伤血。常见的汗出过多有自汗、盗汗两种。阳气不足、心气虚,气的固摄作用降低,则见动辄出汗,此为“自汗”;阴血不足者容易出现睡眠时汗出,此为“盗汗”。
现代人普遍生活条件良好,嗜食辛辣刺激等食物,很多人一吃热的或者一动就满头大汗甚至汗出淋漓,不受天气冷热、时间、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休息之后缓解不明显,多由气虚所致,也可因内热熏蒸、汗液外泄或营卫不和等引起,这时需及时就诊,以免疾病迁延,出现其他病症。
3.要不要出汗?
那到底要不要出汗?根据上面的阐述,我们知道,出汗须适度,勿不足亦不能过度。无汗及少汗,可以使用中医“汗法”来发汗,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锻炼如慢跑、泡热水脚、中药熏蒸来促进汗孔的打开和汗液的排出。需要注意的是,出汗以微微出汗为度,否则伤气伤血伤津液。很多产妇产后会通过汗蒸来排毒,生产本身是一个非常耗伤气血的过程,此时身体的气血耗损明显,在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出汗是加重气血津液损伤的行为。汗出过多可根据情况调整:自汗者补气补阳,多食健脾益气补阳的食物,如小米、山药、牛肉、羊肉等;盗汗者则建议饮食清淡,以清补为主,忌食辛辣刺激。此类人锻炼身体以柔和的强度低的体育活动为宜,以免更加伤阴耗气。
4.出汗后的调护
出汗之后还应注意以下事项,以免生病:第一,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第二,出汗之后及时将汗液擦干;第三,出汗后不要马上洗冷水澡或吹冷风;第四,汗多者需及时更换衣物,注意保持衣物、卧具的干燥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