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支持家校社协同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1 10:23:02
/ 1

继续教育支持家校社协同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

黄玲玲

大连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通过密切合作,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现阶段由于协同育人体制的不健全、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各主体育人能力差异以及育人目标的不一致,角色定位不清等导致协同育人的效果不显著。继续教育为协同育人带来新思路。继续教育通过广泛开展社会生活教育,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扫盲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无形中提升了家庭教育素养,构建了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帮助家庭和社会协同学校共同育人,帮助实现家、校、社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助力快速实现终身学习环境的建设。

关键字:继续教育  家校社协同教育   支持路径

家校社协同育人核心需求和期望是构建一个由政府统筹、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家庭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教育工作系统,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八大理念中,都给我们提出了新时期关于家校社共育意义新思考的课题。如何解决家校社在育人上各自的缺失和不足?继续教育为协同育人带来新思路,其通过广泛开展社会生活教育,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扫盲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无形中提升了家庭教育素养,构建了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帮助家庭和社会协同学校共同育人,帮助实现家、校、社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助力快速实现终身学习环境的建设。学校是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家庭是生活教育的主战场,社会是实践教育的大舞台,而继续教育则是三者协同的纽带,亦是粘合剂与助推器。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1.家校社共育意识不强 

主要是家校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共育的重要性。学校方面,虽然希望家长能积极参与共育,但由于对家长能力的质疑又存在排斥的心理,认为其不能深度地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另外,家长方面参与次数少,主动联系教师的频率低,除了为孩子请假外,几乎与老师零沟通;父亲角色的缺失;同时大部分家长在共育过程中扮演着沉默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使家校互动难。家校共育需要学校以及所有的家长都积极参与,而不是学校或部分家长的独角戏。

2.家校社育人目标难以达成共识

家庭目标相对功利化,受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影响,家庭教育往往过分追求成绩和升学率。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与“双减”政策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相悖,阻碍了政策的深度落实。学校目标则未完全转变:学校虽然面临“双减”政策的压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其育人目标尚未完全从追求升学率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目标存在盈利性,往往利用家长的教育焦虑,通过资本运作和宣传手段,追求盈利性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难度。

3.家校社合作不畅,角色定位模糊,责任不明确,资源难以整合公用

家庭角色缺位或越位;学校角色偏离——部分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存在将教育责任转嫁给家长的现象,如让家长批改作业、设计作业等,这不仅加重了家长的负担,也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质量;社会角色边缘化,社会教育机构和教育资源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社会教育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责任主体不明确‌是一个主要难点。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谁来牵头、与谁协同、协同为了谁这些问题需要明确。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需要主动打开校门,以“大教育”的视野寻求各方支持,但实际操作中,责任主体不明确常常导致协同效果不佳。

4.家校社共育能力不足 

教师与家长都存在能力不足的现象。教师方面,新时代家校共育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在上岗前几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培训,因此缺乏与家长互动所需的专业知识、沟通技能等各方面必备能力。同时,各家庭的需求各异,使教师很难去个性化地一一满足。家长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部分家长或许通过网络学习了部分育儿知识,但仍跟大多数家长一样,缺乏专业系统的知识指导,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规律不了解,常常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农村地区以及城市农民工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很难有效地参与家校共育。

5.家校社育人沟通低效,协作机制缺失

沟通渠道不畅,家校社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平台,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效果;协作机制不完善,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协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各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导致协作效率低下。

6.家校社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缺乏

在教育现实中,缺乏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也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一个困境。由于各方对教育目标的认知不同,导致评价标准和方式存在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教育评价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效果和质量。

针对以上困境,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明确教育目标、厘清各方责任边界、建立健全高效的沟通机制和协作机制,并加强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家校社三方的协同共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继续教育的作用

‌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继续教育在协同育人中能够提升国民教育水平,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继续教育可以‌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从而提升国民综合素质。通过继续教育,个人可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和竞争力;同时可以增强个人素质,提升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认识,增强育人能力。

2.‌继续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通过继续教育,成人可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为协同教育提供更丰富、专业的资源。

3.‌继续教育可以‌增强社会协同力。通过继续教育,可以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衔接,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4.‌继续教育可以‌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通过继续教育,成人可以提升学历和文化水平,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家校社协同教育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5.‌继续教育可以继续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利用网络平台等现代技术手段,继续教育能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综上,继续教育与可以协助解决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难点问题-=——资源整合、协同育人能力、协作机制及科学评价机制的建立。

三、继续教育支持家校社协同教育实践的路径

1.利用继续教育学院教育资源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开设“线上+线下”多样化课程与服务项目,丰富家校社全面教育的途径与模式;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工作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模式;发挥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可以构建家校社立体化育人课程,整合校内外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

(1)开设课堂,将学校的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校社协同共育意识。

①开展家长课堂,线上线下结合,为家庭提供专业指导。通过开设家庭教育讲座、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等方式,可以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在家庭教育讲座中,专家可以分享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解答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则可以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教育中的挑战。为了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可以建立家长学校、开发在线教育资源平台,提供便捷的学习和咨询渠道,让更多家长受益。

②搭建家校社沟通平台——直播、公众号、视频号实现家校互动。一是完善家长学校、家委会、家长开放日、家访等工作机制,开展家校廉洁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运动会等活动;

二是建设高效能家长学校:通过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成立“教育·家”共同体,参与学校教育治理;三是搭建数字化校家社协同智慧教育平台:利用数字化推动资源共享。

(2)更新教育观念,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学校教育路径,明确家校社协通共育目标。

①实施个性化教育。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评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优点和学习风格,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例如,对于擅长动手操作的学生,可以增加实践性课程和活动;对于喜欢阅读和思考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和思考问题的机会。此外,学校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帮助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需求,进行精准教学。

②开展跨学科教学。通过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一个项目中同时运用数学、科学、语言、艺术、专业知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跨学科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因为很多项目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利用校园资源整合社区资源组织开展家庭实践活动。家庭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户外探险、手工制作、家庭烹饪等活动,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这些活动还可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为了鼓励家庭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提供详细的活动指南和工具包,指导课程,联合社区活动,鼓励家庭参与,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活动经验和成果,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4)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参观博物馆和科技馆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加见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通过参与社区服务体会奉献的意义;通过环保行动增强环保意识、学会爱护环境。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社区组织、非营利机构合作,开展长期的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不断成长。参观教育场馆或教育基地,如博物馆、国家粮食库,规划中心、核电站、科普基地等进行专题教育活动。

2.加强校企合作整合资源,打造专业家庭教育专业队伍,探索创新协同教育模式。

(1)强化学校与企业、社区场馆等的资源共享,让共享资源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2)挖掘校本资源,借力社会专家力量,加强相关教育专家的队伍的建设,组建由家

教专家、企业优秀工作者、优秀家长代表等人员组成的来源广泛、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专家指导队伍,强化家校社三方共同体的沟通、共享、联动、策略、时机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3.加强继续教育与社区的合作,探究学院的社会服务模式,实现全面的家校社共同教育。

(1)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让社区中的优良的乡风民俗、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活动浸润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校本课程、拓展性课程中很好的嵌入本土元素。

(2)建设家庭教育社区指导服务站,分解家庭“顾老、顾小、顾家”之忧,为居民设计贴近实际需求的服务,创设一种弥漫式的处处有学习的环境。第三,整合继续教育与社区资源,对特殊群体学生家长校内面访全覆盖,在合适时机特别是关键时期、关键节点沟通家校共育问题,建立特殊群体学生一生一策关爱制度,完善特殊群体学生档案,摸清底数,实行一对一帮扶指导,营造良好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

(3)建立教育实践基地:职业院校可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建立特色实践教育基地如职业技能体验实践教育基地,组织职业沉浸体验活动体验汽车维修工、汽车销售等职业岗位技能;利用校外校企合作资源进行专业见习、研学活动等丰富职业体验;学校与社区联合组织技能培训、技能比赛活动,提升学生对各行业、职业岗位的认知,全面提升家庭、个人的职业素养及综合素质;联合社会组织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包括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组织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帮助学生找好榜样,树立职业梦想;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放,线上线下同步教育资源,逐步完善全域化育人地图。

 4.建设和完善全链条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1)研制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工作标准和行动指南:提供开展协同育人的标准和指南,研究制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工作标准、评估监测机制等,为协同育人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建立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优化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

(3)建立督导评估体系:将协同育人的实效纳入对学校、社区和继续教育机构的督导评估体系,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通过以上路径的探索和实施,继续教育可以更好地支持家校社协同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金玉.“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与路径创新[J].中国家庭报,2024(07).

[2]张志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价值遵循、重要任务与策略选择[J].中国教育新闻网,2024(07).

[3]胡景海.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向度[J].校长杂志,2024(04).

[4]胡小芳.贯通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五个环节[J].中国民族教育,2024(04).

[5]孙培初.践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国家战略的四点建议[J].政协联线,2024(01).

[6]康丽颖.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政策内涵、现实困扰与工作路径 [J]. 人民教育,2023(24):29-32.

[7]康丽颖.“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与路径创新[J].人民教育,2023(04).

[8]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2023(01).

 

 

作者简介:黄玲玲(1985-),女,山东威海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继续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继续教育支持家校社协同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