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幼儿普通话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08 10:52:17
/ 1

民族地区幼儿普通话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梁莉萍

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幼儿园 626600


 

摘要:本文针对四川甘孜民族地区幼儿普通话表达能力的培养展开研究。分析了该地区幼儿普通话学习面临语言环境复杂、教育资源匮乏等困难,并提出通过优化语言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能力等策略来提升幼儿普通话水平,认为这对幼儿成长、民族地区发展及民族文化传承弘扬意义重大。

关键词:民族地区;幼儿普通话;表达能力

引言

在四川甘孜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语言文化背景,幼儿在普通话学习和表达方面面临不少挑战。这对提升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意义重大,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广阔社会、接受优质教育,也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四川甘孜民族地区幼儿普通话教学面临的困难

 (一)语言环境复杂

在民族地区平常主要用藏语等少数民族进行语言交流,而导致幼儿在家庭和社区里缺少说普通话的环境。平日里,长辈和同伴之间大多用本民族语言交流互动,使幼儿能接触到的普通话特别少,所以在刚开始学普通话时,他们既没语感,也难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1. 师资力量不足

在当地幼儿园里专业的普通话教师不多,有些教师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也不太好,在教学时很难给出精准、标准的示范和指导。而且教师教学任务重,没多少时间去研究和创新普通话教学。

2. 教学材料短缺

适合民族地区幼儿的普通话教材、绘本、音频视频等资源不多。现有的通用教材可能跟当地幼儿的生活和文化背景不搭,引不起幼儿的兴趣,故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功克民族地区幼儿普通话教学克服困难的策略

(一)优化语言环境

1. 打造普通话校园环境

在幼儿园里设个普通话角,贴上普通话的标语、儿歌、故事图片等等,营造出浓浓的普通话氛围。再利用校园广播,定时播普通话儿歌、故事、日常对话,让幼儿慢慢从中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比如,在每天早餐后播20分钟普通话儿歌,在课间休息时播简单的日常对话音频。

2. 开展普通话主题活动

定期搞普通话朗诵比赛、故事大王比赛这类活动,并鼓励幼儿积极参加,以提高他们说普通话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在活动里融入民族地区的文化元素,比如让幼儿用普通话讲藏族民间故事、介绍藏族传统习俗,这样能增强幼儿用普通话的能力,也能让他们更认同民族文化。

例如:在一场普通话朗诵比赛中,小朋友们身着漂亮的藏族传统服饰,依次登台朗诵。其中一个小朋友朗诵了一首描绘甘孜草原风光的现代诗:“广袤的草原,绿意绵延,洁白的云朵,在蓝天悠闲。牦牛漫步,骏马奔腾,这是甘孜的画卷。”他用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朗诵着,同时脸上洋溢着对家乡的热爱。又如在故事大王比赛里,有个小朋友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藏族民间故事《猴子变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一片混沌。有一只聪明的猴子,它经历了种种奇遇……”他用清晰流畅的普通话,把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台下的听众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传说之中。通过这些活动,小朋友们不仅锻炼了普通话表达能力,还对本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游戏教学法

设计好玩的普通话游戏,像“普通话接龙”,由老师说个词,而后幼儿依次用普通话说出以这个词最后一个字开头的新词;还有“角色扮演”,让幼儿扮商店售货员、顾客、医生、病人等,并让他们用普通话交流。通过这种游戏形式,能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里轻松快乐地学普通话。

2. 情境教学法

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普通话教学情境。比如,模拟超市购物,老师和幼儿分别当收银员和顾客,用普通话交流商品、价格、付款这些;再比如创设旅游情境,让幼儿扮游客和导游,用普通话介绍甘孜地区的景点。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普通话。

例如: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小朋友们围坐成一圈,兴奋地等待着“普通话接龙”游戏的开始。游戏开始,老师微笑着说出了第一个词:“书包”。坐在老师左边的小朋友立刻开动脑筋,很快就想到了答案,大声说道:“包子”。接下来的小朋友接着说:“子女”。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小朋友们积极参与,气氛热烈。还有的小朋友稍微思考的时间长了一些,其他小朋友们就会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给他加油。当有小朋友说出的词不符合规则时,大家也会一起友好地纠正。比如,当有个小朋友说了“女生”之后,下一个小朋友一时着急说了“生活”,其他小朋友马上指出应该是以“生”字开头,而不是“活”字。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位小朋友重新想了一个词“生日”,才能让游戏得以继续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们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练习和巩固普通话的发音和词汇运用,也从中提高了说普通话的能力。

(三)提升教师能力

1. 加强教师普通话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课,请专业老师指导发音、语调、语速这些。并鼓励教师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把测试结果和教师绩效考核挂钩,让教师更积极地提升普通话水平。比如,每学期选取两周的时间集中对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待结束后统一进行考核。

2. 促进教师教学交流

组织教师去普通话教学效果好的幼儿园进行观摩学习,并借鉴人家的经验和方法。同时,在园内搞教师普通话教学经验分享会,让大家交流教学心得和资源,通过这种学习的形式可以把普通话的教学水平提上去。

例如:在学期初,幼儿园按照既定计划开启了教师普通话培训提升工作。每学期的培训时间选定为学期中的第三、四周。在这两周里,等孩子们放学后,教师们便齐聚园内的多功能厅参加培训。负责培训的是一位从师范院校请来的资深普通话教师。培训第一天,这位老师先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通话水平摸底测试,包括字词朗读、短文朗诵和即兴说话等环节,以便准确了解每位教师的发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培训中,针对普遍存在的发音问题,如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音混淆等,培训老师通过详细的发音部位进行讲解、示范以及让教师们对着镜子模仿练习等方式,逐一纠正。在语调方面,培训老师选取了富有情感色彩的文章,并亲自示范不同语调所传递的不同情感,以引导教师们在感受中模仿学习。在语速训练上,培训老师播放了标准的朗诵音频,让教师们标记出停顿和重音的位置,从中体会恰当的语速节奏。经过两周的集中培训结束后,幼儿园立即组织了严格的考核。考核形式包括给定文章的朗读、给定主题的即兴演讲等。在考核过程中,由幼儿园的几位领导和外请的普通话专家共同打分评定。最终的考核结果被详细记录在教师的业务档案中,并且按照30%的比例纳入到本学期的教师绩效考核里。通过这次集中且有针对性的培训与考核,教师们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更加自信、准确地运用普通话,为幼儿创造了更优质的语言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培养四川甘孜民族地区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是个长期且不容易的事。主要是通过优化语言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能力、加强家园合作这些策略,能有效解决当地幼儿普通话教学的难题,慢慢提高幼儿说普通话的能力。这不但对幼儿个人成长有帮助,也有利于民族地区和外界交流融合,还能让民族文化在更大的平台上传承和弘扬,给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海平.培养农村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1,56(06):081-082.

[2]罗贤丝.浅谈如何培养民族地区幼儿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J].花溪, 2023,22(06):1.

[3]马丽媛,杨立红,段懿轩.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普通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西昌地区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 34(06):3.

[4]黄丽红.提高民族地区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实施策略[J].福建教育研究,2021,000(09):2.

[5]席淑娟.幼儿普通话水平的提升策略[J].甘肃教育,20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