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第二中学
一、民歌艺术的价值与意义
民歌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与意义深远而广泛。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民歌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正如著名音乐家田青所言:“民歌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记录了人民的生活、情感与智慧。”
传统意义上的民歌文化是指在一个民族的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本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操守、民族的思想观念、民族的传统习惯等内容的一种体现,并且经过长期的编排和艺术创作最终以民歌形式表达和存在的一种文化。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民歌的文化内涵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带来了产业化发展思维以及市场化的巨大前景,民歌文化开始于政治、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等发生联系,并逐渐在市场化的维度上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当代的文化视角下,中国民歌文化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化载体,更加具备了较为浓厚的经济属性和市场属性。[1]
民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由56个民族与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集结而成,从而造就了我国民歌文化的多样性。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歌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每位音乐教育者都肩负着弘扬和传承民歌文化的使命,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我国教育家、音乐家张肖虎先生认为重视民族音乐学习,把民族民间音乐纳入基础课是战略性做法。在2017年新改革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作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提出“文化理解”这一核心素养,足以体现我国重视培养高中生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实现文化自信。此外,2021年由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校注重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扭转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作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理解音乐作品和音乐现象,在探宄音乐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提升其对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2]
文化理解内涵的挖掘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反思能力。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和分析民歌中的文化现象,如地域差异、时代变迁对民歌风格的影响等。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进行深度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够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中国民歌作品的文化元素分析
在中国民歌的广阔天地中,北方民歌以其粗犷豪放、激昂有力的风格独树一帜,深刻体现了北方人民坚韧不拔、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歌词的直白与情感的直接抒发上,更在旋律与节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以陕北民歌《脚夫调》为例,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奔放,仿佛能穿透黄土高原的苍茫,直击人心。这种粗犷豪放的音乐风格,正是北方人民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时,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写照。从音乐分析的角度来看,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体现在其旋律线条的宽广与音域的跨越上。以《黄河船夫曲》为例,其旋律起伏跌宕,音域宽广,充分展示了北方民歌在音高上的极致追求。同时,节奏上多采用自由散板或紧拉慢唱的形式,使得音乐在保持粗犷豪放的同时,又不失细腻的情感表达。这种音乐特点,不仅让听众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力,也深刻体会到北方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南方民歌以其细腻温婉的特质独树一帜,成为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细腻温婉不仅体现在旋律的柔和流畅上,更深深植根于歌词的意境与情感的细腻表达之中。以江苏民歌《姑苏风光》为例,其旋律悠扬婉转,如同江南水乡的潺潺流水,细腻地勾勒出苏州风景的清新脱俗与纯洁无瑕,展现了南方人民温婉细腻的情感世界。在高中民歌教学中,深入挖掘南方民歌的细腻温婉,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姑苏风光》等经典作品的旋律特点、歌词意象及情感表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南方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同时,结合音乐与文学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方法,如引用宋代词人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诗句,与南方民歌的细腻温婉相呼应,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少数民族民歌的多样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地域特色、文化背景、演唱形式和内容等。
首先,地域特色是少数民族民歌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地貌、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各不相同,这些自然条件对民歌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内蒙古的草原歌曲旋律悠长、节奏自由,体现了草原人民豁达开朗的性格;而云南的少数民族歌曲则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充满了山区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文化背景也是民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这些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在民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藏族的民歌中常常包含对佛教的信仰和崇敬,反映了藏族人民深厚的宗教文化;而苗族的民歌则常常表达了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原始宗教信仰。演唱形式和内容也是民歌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不同民族的民歌在演唱形式上各不相同,有的以独唱为主,有的则以合唱或对唱为主。同时,民歌的内容也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劳动、爱情、婚姻、祭祀等。这些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使得民歌在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总的来说,少数民族民歌的多样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这些民歌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宝库,也为我们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三、挖掘民歌文化理解的意义
在高中音乐教育领域,民歌教学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通过深入剖析中国民歌的丰富内涵,学生们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祖先的智慧和情感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还激发了他们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民歌教学还促进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民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通过民歌教学,学生们能够接触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例如,在学习北方民歌时,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其粗犷豪放、热情奔放的风格;而在学习南方民歌时,则能体会到其细腻温婉、含蓄内敛的特点。这种对比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解,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民歌教学正是通过点燃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火,激发他们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热情。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学生们将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谢雁天.关于中国民歌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发展的研究[J].东方教育, 2015, 000(004):437-437.DOI:10.3969/j.issn.2079-3111.2015.04.532.
罗霄霄.文化理解视域下高中民歌鉴赏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22.DOI:10.27351/d.cnki.gszhu.2022.0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