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润德小学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其抽象性常常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常常以具体形象为主,难以直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而视觉艺术通过图形、色彩及空间结构等元素,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通过多感官参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本文就对视觉艺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策略展开探究,希望能够对其教学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研究帮助。
关键词:视觉艺术;小学数学;融合探究
一、视觉化的教学设计创新
视觉化的教学设计创新,是一种将数学知识与视觉符号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以此来实现数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分数与面积等概念往往因其抽象性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而视觉化教学设计则通过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形或艺术创作,使这些抽象概念变得具体生动,从而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1]。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面积与面积单位》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班级墙面装饰设计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理解面积的概念及其单位换算。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去拼贴出不同大小的面积单位(如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拼贴过程中逐步理解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在艺术创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是一种通过设计融合数学与艺术的主题项目,推动知识整合与应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将数学知识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同时提升他们的艺术创造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名为“时间故事海报”的跨学科学习项目,让他们将数学中的时间概念与视觉艺术相结合。在这个项目活动中学生需要分组合作,通过绘画、拼贴等艺术形式表现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如7:00起床、12:00午餐、18:00晚餐等),并在海报中标注对应的钟表时间与数字时间[2]。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强化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还能在艺术创作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不仅如此,这种项目式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每个小组的成员需要展开共同讨论并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一幅完整的时间故事海报。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而学生则可以通过观察自己一天的活动安排,设计出个性化的时间故事海报,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艺术化评价体系构建
艺术化评价体系构建,是一种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数学能力与艺术素养的创新性评价方法。传统的数学评价方式主要以纸笔测试为主,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以及计算能力的考核,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尤其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力、艺术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艺术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则是通过将数学知识与艺术创作相结合,采用更加灵活开放的评价方式,这样不仅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能关注学生的艺术素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反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加减法》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名为“数学绘本创作”的评价任务,要求学生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在这个任务中,学生不仅需要准确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数学原理,还需要通过绘画、文字以及故事叙述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运算过程转化为生动直观的视觉表达[3]。而此时教师就可以从逻辑准确性与艺术创意性双重维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分,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鼓励了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使他们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魅力。
结束语:视觉艺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不仅是教育方法的创新,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路径,通过视觉化的教学创新设计,跨学科的项目实践活动,以及艺术化的评价体系构建等方法,能够更加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核心素养成长获得全面推动。
参考文献:
[1]陈雪.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5,(04):80-82.
[2]丁厅.小学数学教学融合教育游戏的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5,(04):59-61.
[3]陈惠云.小学数学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J].读写算,2025,(0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