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汇川区贵龙中学 563000
一、教学背景与理念
新课标下英语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观念视域下的英语教学强调整体性、连贯性和整合性,倡导将语言学习融入更广阔的文化、社会和个人发展之中。本单元以Unit 4 Amazing Art“艺术与文化”为主题,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旨在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让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中西方艺术的异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促进国际视野的拓展。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注重以下几点:
将语言学习与艺术欣赏、文化理解相结合,基于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度。
对比中西方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培养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态度。
在词汇、听力和表达三个维度的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内容紧密围绕“艺术”这一主题展开,通过词汇学习、听力训练和表达实践三个环节,构建了一个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完整教学体系。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理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工具。本单元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国画、瓷器等)的词汇不仅帮助学生扩展了词汇量,还让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些词汇的学习不仅限于记忆和拼写,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听力材料的选择紧扣现代艺术主题,采用真实的对话或访谈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这些材料不仅考验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还引导学生们思考艺术与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到与艺术相关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为后续的表达实践打下基础。
表达部分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和重要环节。本单元中设计改写句子、讨论艺术观点等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意见,分享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三、教学目标
1.语言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对话中的关键词句,完成填空,并能根据听到的内容进行复述。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评价艺术作品,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
2.语言知识目标
掌握并运用与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相关的词汇和短语。理解并翻译对话中的长难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文化意识目标
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种类及特点。感知人们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态度,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尊重并欣赏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词汇与句型积累:基于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与艺术评论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文化体验: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语言,对不同艺术形式进行客观描述和对比分析,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真实语境中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五、教学策略与实施步骤
1.导入阶段
教师首先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幅精美的中国传统艺术图片,从细腻的刺绣作品到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再到精致的篆刻印章和典雅的瓷器,每一张图片都配以悠扬的古筝音乐,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氛围。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孕育了无数璀璨夺目的艺术形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Amazing Art’这一单元,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师的话语像一根细线,牵引着学生的思绪,将学生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世界。
教师简短介绍了几种展示的艺术形式,如刺绣的精湛工艺、书法的意境深远、篆刻的印章文化以及瓷器的精美绝伦,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了解或经历,以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词汇学习
教师逐一展示重点词汇的图片和例句,如“embroidery”(刺绣)、“calligraphy”(书法)、“porcelain”(瓷器)等,每张图片都清晰直观,例句则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为了增强直观感受,教师还特意准备了实物或视频片段,如展示一小块精美的刺绣作品,播放书法家挥毫泼墨的视频等。
在引导学生朗读词汇时教师特别强调了发音和语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感受词汇的音韵美。随后教师设计“快速匹配”游戏,即将词汇与对应的图片或解释快速配对,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接着又进行了“词汇接龙”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新学的词汇。
3. 听力训练
在教师讲解为词汇之后,教师展开听力训练。在播放听力材料前教师先给出了几个关键词提示,如“embroidery”、“calligraphy”等,引导学生预测对话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教师播放了听力材料,学生边听边完成教材上的填空任务。听力结束后教师并没有立即公布答案,而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答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核对并讨论难点。这样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让学生们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后教师核对答案并讲解难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准确理解对话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教师组织了复述练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对话内容,并适当给予指导和鼓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4.阅读理解
教师提供了与听力材料相关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既是对听力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又包含了更多的艺术知识和文化背景。学生自主阅读这些材料,深入理解对话的深层含义和艺术背景。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做笔记,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或难点。阅读结束后教师请了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以此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接着教师重点讲解了阅读材料中的长难句,引导学生掌握翻译技巧,如如何识别句子结构、如何准确理解词义等。
5.表达与输出
经过前面教学后,教师要提炼对话中评价艺术作品的句型,如“这幅画色彩鲜艳,构图巧妙,令人印象深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替换练习,鼓励学生们用新学的句型评价提供的艺术作品图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了语言的准确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多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丰富自己的表达。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选取了听力材料中的几个句子作为改写对象。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改写,同时保持原句的意思不变。这样的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所学词汇和句型的用法。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就“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异同”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要结合个人见解和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倾听他人的观点。讨论过程中教师与不同的小组之间展开交流,能够掌握小组同学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全班共同交流。这样的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输出和思维发展,还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6. 总结与反馈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和艺术知识进行了总结回顾,强调了学习要点和难点,布置作业或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要求学生完成一段关于艺术作品的评价短文,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反馈环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或小测验给予了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同时指出学生们在词汇运用、句型结构或逻辑表达上的亮点与待改进之处。教师特别强调了正面激励的重要性,即使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也尽量采用建设性的方式提出改进建议,以维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基于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深化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告诉学生艺术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载体,在学习艺术的帮助下学生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民族精神。
在总结阶段教师还邀请了几位学生分享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有的学生表示基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有的学生则表示在小组讨论中听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这让他们受益匪浅;还有的学生则表示很喜欢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六、评价与反思
本单元教学在大观念的引领下突出了教学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凝练单元主题“Amazing Art”,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单元的核心内容,构建了核心知识框架。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具体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还深入理解了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培养了跨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多媒体展示、词汇接龙、快速匹配、听力填空、小组讨论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中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监测目标和活动的达成度。基于作业、小测验、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
尽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如部分学生在词汇记忆和句型运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加强词汇和句型的复习巩固,设计更多的语境练习和实际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优化小组讨论环节,明确讨论目标、提供讨论框架和示范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学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