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东江幼儿园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种植活动是一种充满趣味性与教育意义的教学实践方式,小小的番茄苗从播种到结果的过程,不仅能让幼儿亲近自然,感受生命成长的奥秘,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与责任感等各种核心素养。本文就以幼儿园开展的小番茄种植活动为例,探究如何在幼儿园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能力,希望能够对幼儿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研究帮助。
关键词:幼儿园;种植活动;幼儿能力
一、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意义
幼儿园所开展的种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最直观的生命教育课堂,当幼儿亲手将一粒种子埋入土壤,定期浇水并观察其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这种亲身的体验远比书本上的图片更能让幼儿理解生命的奥秘。在种植小番茄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持续观察可以认识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与养料,明白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特点,同时在照料植物的过程中,幼儿还需付出持续的劳动,在松土与施肥等过程中让幼儿切身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从而使其自然而然地形成珍惜粮食以及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在共同照料班级种植区的过程中,幼儿们还需要协商分工,例如在搭建番茄支架时,一个孩子需要扶住竹竿,让另一个孩子去绑绳子;在收获果实时,大家也需讨论如何公平分配劳动成果,通过真实的合作情境让幼儿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使其逐步发展出同理心与责任感等社会品质[1]。
二、种植小番茄活动中培养幼儿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细化小番茄种植活动的安排过程
在幼儿园开展小番茄种植活动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小番茄植株赋予生命特征,为幼儿构建"番茄家族"的故事情境,让每位幼儿为自己种植的小番茄取一个可爱的名字,并为它们设计专属的身份卡片,通过拟人化处理能够立即拉近幼儿与植物之间的情感距离,同时还能充分激发他们对于自己植物的照顾意愿。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创设系列化的情境任务,将日常的照料活动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情节——浇水环节可以设计为"给番茄宝宝喂水",施肥环节变成"为番茄姐姐准备营养餐",松土环节则是"帮番茄爷爷按摩",而除虫环节则可演绎为"保卫番茄家园"的正义行动,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情境设计不仅会更加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更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与同理心。而在活动流程安排上,教师则需制定科学的时间表与任务分工,整个种植周期可以分为准备期(1周)、种植期(2天)、生长期(8-10周)以及收获期(1周)四个阶段。在准备期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种子选取、土壤准备及工具认识等活动;种植期重点指导播种技巧;生长期则系统安排观察记录或日常照料等常规活动;收获期强调成果分享与活动总结[2]。每个阶段都要设计明确的活动目标以及具体的操作指引,例如在生长期可以设计"小小园丁"值日表,让幼儿轮流负责浇水或测量植株高度等工作,以结构化的活动安排保证种植活动的科学性,还能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时间观念。
(二)记录小番茄的生长状况
系统化的观察记录是培养幼儿多元能力的重要载体,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记录体系,而对于记录活动的组织实施应当建立家园协同机制,鼓励家长协助幼儿以视频或照片等形式记录种植过程的关键节点,通过影像资料作为幼儿珍贵的成长档案,同时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参与情况。在记录内容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关注三个维度:事实性记录("今天给小番茄浇了水")、情感性记录("看到小番茄长高了我很开心")以及反思性记录("为什么这片叶子变黄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要采用差异化的记录指导策略,对于小班幼儿(3-4岁),可以采用"图画日记"的形式,提供带有简单图标的记录模板,让幼儿用贴纸涂鸦等方式标记当天的照料活动;对于中班幼儿(4-5岁),可以设计图文并茂的记录表,引导幼儿用简单符号配合关键词记录;而对于大班幼儿(5-6岁),则需鼓励他们尝试用完整的句子写种植日记,并配以自己绘制的插图。此外在记录工具的设计上,教师还应注重趣味性特征,比如可以制作"小番茄成长护照",其中涵盖了植株高度测量页、叶片计数页以及果实记录页等模块;或是设计"园丁任务打卡墙",让幼儿用磁贴标记已完成的工作;还可以开发"五感观察记录卡",引导幼儿通过眼耳口鼻等多渠道感知植物特征,以创意工具的方式去能激发幼儿的记录兴趣,培养他们系统观察的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小的番茄种植活动为幼儿打开了一扇探索自然的窗口,从埋下种子的期待到照料幼苗的耐心,再到收获果实的喜悦,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不仅学会了关爱生命,也懂得了坚持的意义,种植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果实本身,它更在幼儿心中播撒下好奇与责任的种子,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的成长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茅凤玉.幼儿园种植活动中美育融合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5,(03):55-57.
[2]秦颖.以幼儿园种植活动为例的劳动教育实践[J].家长,2025,(06):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