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江畔人家分校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路径。通过分析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与挑战,结合人教版教材的具体内容,本文提出了五个有效的培养策略:创设法律模拟情境、融合生活实例教学、开展法治主题活动、强化家校合作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法治教育资源。这些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法律意识,营造法治氛围,并促进家校共育,从而为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支持。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培养路径;人教版教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法治意识的关键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法治意识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成为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法律模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法律模拟情境是一种创新且高效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对法治学习的兴趣。通过精心设计的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活动,法律知识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的生动场景。这些情境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公正,还能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法律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其法治素养。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律模拟情境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打破课堂的沉闷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不仅能够学到法律知识,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法治信仰和法治精神。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场模拟社区法庭的活动。通过精心准备案例,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模拟解决社区内的纠纷问题。在这场模拟法庭中,学生不仅能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还能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法律知识。他们需要在角色扮演中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共同推动案件的进展。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融合生活实例教学,增强法律意识
法治意识的培养深深植根于生活实例之中。将法律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提升其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细致剖析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法律规则与日常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与遵守意愿。这种教学方法摒弃了纯理论灌输的枯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法律的力量。它鼓励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寻找法律的身影,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直观掌握法律知识,还能逐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成为知法守法、善于用法的新时代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如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件中的法律问题和责任归属,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向学生普及如何防范和应对这些法律风险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开展法治主题活动,营造法治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主题活动,是营造浓厚法治氛围、深化学生法治意识的关键举措。通过精心策划法律知识竞赛、法治主题演讲比赛以及法治手抄报创作等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更能在参与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法治热情,引导他们深入探索法治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法治教育,增强对法治精神的认同感。它们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法治信仰的新时代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法治观念得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法治社会的建设也因此拥有了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例如,在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法治在我心中”主题演讲比赛。学生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法律的威严与公正等话题进行演讲,展示自己的法治观念和认识。通过比赛的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法治意识。
四、强化家校合作,共同培养法治意识
家校合作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其氛围和教育方式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法治观念形成。学校需加强与家长的紧密联系,携手关注学生法治教育的进展。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利用家校联系册等沟通渠道,学校可以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法治学习状况,共同探讨有效的教育策略。同时,学校应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法治精神的家庭环境。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将有助于学生法治意识的全面培养,为其成长为遵纪守法、具备法治素养的社会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时,家庭作为传承优秀家风的第一课堂,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可借此机会,与家长深入沟通,共同挖掘家风中蕴含的法治元素,如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通过家长会,学校可以分享法治教育的经验和资源,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践行法治精神,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法治主题活动,如制作法治手抄报、观看法治教育影片等,进一步加深家庭成员对法治的理解和认同。家校携手,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法治氛围,为培养具备法治素养的新时代公民贡献力量。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法治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法治教育插上了翅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借助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法治教育得以摆脱传统教学的局限,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法治资讯、典型案例,以及生动有趣的法治教育资源,这些都能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此外,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将复杂的法律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接受法治教育,使得法律知识触手可及,真正实现了法治教育的普及化和便捷化。
例如,在教学《网络新世界》一课时,通过引入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展示网络空间中的法治案例,如网络诈骗、侵犯隐私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网络法治的重要性。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可以将复杂的网络法律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参与在线法治知识竞赛、观看法治教育短片,使他们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能随时接受法治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网络法治资讯,培养他们对网络事件的法治视角,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和法治意识。通过这些方式,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法治教育的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法治学习途径。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创设法律模拟情境、融合生活实例教学、开展法治主题活动、强化家校合作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法治教育资源等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法治学习兴趣,增强其法律意识,营造法治氛围,从而为学生法治信仰的树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有效的法治教育路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苏春东.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4):163-165.
[2]尹绍清,黄可欣,旷雅尹.新课程标准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4,39(06):125-135.
[3]龚英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2024,(20):123-125.
[4]李小晓.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J].家长,2024,(19):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