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树市青山乡中学校 吉林省榆树市 130419
摘要: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其在初中历史新课预习中的应用日益凸显其独特价值。本文深入探讨了微课在预习环节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包括资源筛选、计划制定、师生互动等方面。通过这些策略,微课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从而提升历史新课的预习效果。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新课预习;运用策略
引言:
初中历史课程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的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然而,传统的预习方法常常显得单调乏味,很难开启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资源开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主题明确、互动性强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预习方式。在初中历史新课预习中,微课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预习效果。因此,本文探讨了微课在初中历史新课预习中的有效运用策略,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支持。
1.精选微课资源,确保预习质量
在历史教学中,微课资源的精选对于学生预习的质量和深度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微课资源,这些资源不仅要具备专业性和针对性,更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以“三大改造”为例,教师可以挑选那些能够详细解释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当时社会影响的微课。这些微课应该包括丰富的历史事实、生动的案例分析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平衡展示,帮助学生构建起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全面认识。教师在挑选微课时,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确保微课内容既深入浅出,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此外,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问题或小测试,让学生在观看微课后能够即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2.制定预习计划,明确预习目标
在历史课程的预习中,制定一个明确的预习计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出一套详细的预习计划。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微课的观看时间,还要涵盖预习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以及如何记录和整理预习笔记。以“民族大团结”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预习计划,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历史贡献以及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预习计划中可以包含一些关键问题,如民族政策的演变、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等,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思考这些问题,并在笔记中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时间安排,制定个性化的预习计划。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和投入。通过这样的预习计划,学生不仅能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能够在预习中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探索精神。
3.加强师生互动,提升预习效果
在历史课程的预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三大改造”等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从而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支持。例如,在预习“三大改造”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三大改造”对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是什么?它如何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在预习时主动探索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收集学生的回答,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吸收。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讨论区等工具,创建一个互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习心得和疑惑[2]。在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探讨问题,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出问题、总结讨论要点、提供补充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提升思考的深度。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对于学生的反馈,教师应及时作出回应,调整教学策略和预习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预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学生不仅能吸收知识,还能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工具,在新时代初中历史课的预习阶段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精心挑选微课材料、规划预习流程、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优化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力和预习的成效。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微课在初中历史预习中的应用将变得更加普及和深入。因此,教师们需要持续学习并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夏斌. 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37(04):108-109+123.
[2] 陈辉榕.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思路探讨[J]. 亚太教育, 2019,2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