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法”教学模式在小学生法治素养培养中的实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13 15:07:02
/ 1

“以案说法”教学模式在小学生法治素养培养中的实证研究

张雪萍

义马市银杏小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以案说法”教学模式在小学生法治素养培养中的应用及其效果。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该教学模式在提升小学生法律意识、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方面的作用。研究指出,“以案说法”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分析和讨论典型案例,能够显著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本文详细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以及在案例选择与设计、搜集与分析、讨论与分享、反思与总结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策略。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和原则,还能提高他们的法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以案说法;教学模式;小学生;法治素养;实证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小学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培养小学生的法治素养不仅关乎他们的个人成长,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探索有效的法治教育模式,提升小学生的法治素养,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以案说法”教学模式在小学生法治素养培养中的实际效果,以期为小学法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以案说法”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以案说法”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现实案例的教学方法,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培养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法律情境中学习法律。该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案例导向:通过呈现真实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和原则。

学生主体:在“以案说法”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搜集、分析和讨论案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情境模拟:通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实践的过程,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案说法”教学模式在小学生法治素养培养中的应用

(一)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在“以案说法”教学模式中,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扮演着核心角色。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教师应精心挑选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且富含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涵盖校园欺凌、交通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重要性。此外,案例的选取还需紧跟时代步伐,确保具有时代感和新颖性。通过引入最新的法律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法律环境。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关于校园欺凌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欺凌行为的危害和法律责任,探讨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通过案例的呈现和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校园秩序和学生权益的重要作用。

(二)案例的搜集与分析

在“以案说法”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案例,如看电视、报纸、上网等。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筛选和整理案例的技巧,准确提取关键信息,对案例进行初步分析判断。这一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应用,为后续的案例讨论和分享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不断实践,学生将逐渐学会从案例中汲取法治智慧,提升法律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学生需要了解案例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和法律责任。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案例的讨论与分享

在“以案说法”教学模式中,案例讨论与分享是核心环节。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各抒己见,促进思维碰撞。此外,邀请法律专业人士或专家进课堂,是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他们不仅能分享真实的办案经历,还能讲述生动的法治故事,使学生在聆听中感悟法律精神,拓宽法治视野。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模拟案件的审理过程。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交流,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法律实践,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模拟法庭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案例的反思与总结

案例的反思与总结是“以案说法”教学模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法律知识,更能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法律的深层含义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启发他们对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炼出其中的经验教训和法律启示。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法律问题。此外,鼓励学生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教师可以培养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研讨学习,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探讨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反思和总结,学生可以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综上所述,“以案说法”教学模式在小学生法治素养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精心挑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搜集、分析、讨论和反思,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法律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该教学模式的应用,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法治教育的需求,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具备法治素养的新时代小学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晓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10):18-20.

[2]潘卫泉.以案说法:培育学生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20,(07):59+68.

课题格式:本文系三门峡市基础教育教学科研课题《运用“以案说法”提升小学生法治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立项编号:2024smxfz-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