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育文学校 24100
摘要:跨学科假期作业,是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丰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在初中语文假期作业设计中将语文与历史、艺术、科学等学科相结合,设计出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作业,这种创新作业模式符合教育改革的整体要求。基于此,结合语文作业设计现状,对跨学科假期作业设计进行探究,提升语文假期作业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跨学科;假期作业
引言
假期作业是学校管理手段,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然而传统的假期作业内容繁多,功能异化,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将其他学科元素融入到语文假期作业中,能够提升语文假期作业的综合性。对此,主动探究语文跨学科假期作业设计方法,让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完成假期作业设计。
一、设计情境式作业,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情境式作业通过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加以应用和实践,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训练,借此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学生是奠定文学基础,发展语言能力的关键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设计情境式跨学科假期作业。对于叙事性较强的文章可要求学生自编、自演、自评情景剧,使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角色、场景等。情感上还能将自身带入其中,产生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设计《动物笑谈》假期作业时,要以小组为单位求学生编写情景剧,角色扮演不同的动物角色,在实际生活演绎课本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学生化身小主播,用第一人称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借此实现了与自然学科的融合,帮助学生了解动物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自然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实践性作业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增强文化自信。在语文学科中,可以通过各种实践作业来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例如,设计一项“探访家乡文化”的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探访家乡的文化景点、历史遗迹或民俗活动,了解家乡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特色,撰写一篇调查报告或游记。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锻炼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写作能力。
还可以选择一个文化现象(如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结合历史等学科,精心设计跨学科假期实践作业,探究其起源、发展、习俗等。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向学生简单介绍传统端午节的文化背景,然后提出几条具有思考性、探究性的学习问题,比如:“端午节蕴含的文化内涵?”然后,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协作,自主合作探究。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等平台收集所资料。最后,将搜集的资料删选、整理,用手抄报、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呈现作业目标的达成。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热爱、传承中华文化。
三、设计想象性作业,发展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思维能力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设计想象性作业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再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发展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基于此,可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跨学科想象性语文假期作业,消除学生对经典的隔阂。例如,在设计类似《庄子》一类的文言文假期作业时,可选择将文言文与美术相结合,精心设计“如果古人也有朋友圈”这一想象作业,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积极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庄子的时代背景与历史环境。然后,利用自身美术技能将想象出的“庄子朋友圈”绘画出来,设计成美术作品提交给教师,以此种形式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抗拒心理。
又如,在设计关于《黄河颂》的假期作业时,可选择将语文与地理、历史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假期时间搜索资料、提取信息、分析归纳、分享交流,全方位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角度认识和了解黄河,明确认识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后,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围绕自己对黄河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认知,以配图插画形式制作黄河名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悠久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从而发展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结语
总之,基于跨学科视角的初中语文假期作业设计形式多样,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情境式、实践性和想象性作业的设计,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文化自信,还能够发展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创新语文跨学科假期作业形式,让学生享受完成作业的过程,提升作业效率,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光福.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新样态[J]. 甘肃教育研究,2024,(08):120-123.